穿过扬州的寻常巷陌,走到邗江区广储门外街,过了古护城河上的史公桥,便望见一片粉墙黛瓦,这就是史可法纪念馆。<br><br>这里没有寻常纪念馆常有的轩敞与辉煌,倒更像是一座被岁月浸透了的旧家宅院。<br><br>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 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br><br>民族英雄史可法是河南祥符县(今开封市)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朝皇帝为之动容,追封其为“忠正”。 <br><br>清廷为一位抗清英雄建立祠堂,实属罕见,说明了既便是敌人,对忠臣烈士也是充满敬意的。 一进院,先被一片森然的历经风霜、沉郁苍古的绿意笼罩了。几十株古梅、老松、巨樟,枝干虬结,蓊蓊郁郁地撑开一片天。<br><br>阳光费力地穿过密叶,筛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洒在覆着青苔的石径上。<br><br>风过处,满园都是萧萧的声响,那不是草木的低吟,倒像是历史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 飨堂,用于对墓主祭奠之场所。飨,通“享”,指陈设酒食供逝者享用。堂,即堂屋。<br><br>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br> 正厅里,端坐着史公的雕像,沉着之概,深思之神,其目光却穿透了眼前的虚空,望向一个风雨飘摇的末季。<br><br>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匾额是由国民革命军何应钦将军所题,落款在“文革”期间被锯去。<br><br>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在方亭内,陈列着一尊“史公铁炮”,这尊铁炮是仿制品。<br><br>1863年,安徽按察使吴坤修在治军芜湖时发现了此炮。后来,史可法的后人史兆霖将其从芜湖顺江运回。<br><br>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扬州后,担心史公铁炮会唤起扬州人民的爱国热情,便将其掳走。目前,这尊铁炮的下落仍然不明。 我站在这里,好像心灵被拽到了天崩地坼的1645年。那时的扬州,是何等的一番景象!<br><br>江北孤城,被满洲铁骑围得如铁桶一般。史可法,这位南明的督军兵部尚书,手中能调度的,不过万余残兵。<br><br>劝降的书信雪片般飞来,他看也不看,便付之一炬。 扬州城破后的次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div><br></div><div>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追谥“忠正”。因此牌坊上题额为“史忠正公墓”。</div> 在一个最后的春夜,他于微弱的烛光下,给家人写下绝笔:“……一死以报国家,固其分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辞藻,只有平静的决绝。<br><br>那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是一个文明最后的骨血。 正厅西侧是史公的衣冠冢。墓冢简朴得很,一圈矮矮的围墙,一抔黄土,几茎秋草在风中摇曳。<br><br>我绕着墓冢缓缓走了一圈,心中并无汹涌的悲愤,反倒是一片苍凉的宁静。<br><br>民族英雄史可法,最终与这座他誓死保卫的城池融为一体了,血肉化作了扬州的泥土,精神却铸成了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 离了墓冢,步入“梅花岭”畔的展厅。这里的展陈是克制的,没有声光电的渲染,只有泛黄的信札、摹刻的文书、古朴的画像,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br><br>它们像是沉默的证人,诉说着那段历史的褶皱。我看到一封他写给部将的手令,字迹峻峭,力透纸背,仿佛能听见他深夜部署防务时,那沙哑却坚定的声音。 从博物馆出来,已是日影西斜。<br><br>回望那一片渐次亮起温暖灯火的粉墙黛瓦,与门外车水马龙的现代街市,恍如隔世。<br><br>史可法守卫的,岂止是一座扬州的孤城?他守卫的更是汉家文明那不肯屈服的“气节”,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士大夫精神。 归途上,晚风带着运河的水汽,拂面微凉。此时,我只觉心中被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填满了。<div><br></div><div>那不是游历的欢愉,而是一种与厚重历史猝然相逢后的怔忡,一种对浩然之气的凛然敬畏。<br><br>这敬畏,大约可以伴我走过很长一段路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