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b></p> <p class="ql-block"><b>崇圣寺三塔</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指“寺”与“塔”</b><b>)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劝丰佑年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元824~859年,中原唐代敬宗~宣宗年间)</b><b>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原宋代)</b><b>时期是皇家的寺院。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是大理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人文景观,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5A 级景区。</b></p> <p class="ql-block"><b>景区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中右侧为东,左侧为西,黄线为游览车行走的路线。当时直接从景区大门乘游览车上山,再一步步下山回到景区大门。以下描述,按从景区大门开始一步步上山的顺序。)</b></p> <p class="ql-block"><b>东部分是以三塔建筑为主体。东始于景区大门,由东到西依次是天龙池、三塔区、三塔出土文物陈列馆、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雨铜观音殿。</b></p> <p class="ql-block"><b>西部分是以崇圣寺寺院建筑为主体。东始于崇圣寺山门,由东到西一层高过一层向苍山应乐峰延伸。东起第一层,崇圣寺山门、药师殿与财神殿、钟楼与鼓楼;第二层,天王殿、转经筒;第三层,弥勒殿、金刚杵;第四层,十一面观音殿、罗汉堂;第五层,大雄宝殿、高僧殿与祖师殿;第六层,阿嗟耶观音阁与九龙浴佛、佛教研究院;第七层,山海大观牌坊、方丈院、望海楼。</b></p> (一)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钟楼与雨铜观音殿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8日上午,来到崇圣寺三塔景区大门的游客中心,后(西)面就是景区与苍山应乐峰。</p> 一、崇圣寺三塔 <p class="ql-block"><b>崇圣寺三塔</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指“塔”)</b><b>由一大二小三座塔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十六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诏劝丰佑年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元824~859年,中原唐代)</b><b>初建崇圣寺时所建。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大理时期</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原宋代)</b><b>增建。寺中建筑塔,故塔以寺名。</b></p> <p class="ql-block"><b>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最古老的最宏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1、天龙池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游客中心的后(西)面有片水池,称为天龙池。</p> <p class="ql-block">站在池东向西望去,可见三塔及其在池中倒景。</p> 2、从景区大门到三塔的路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的后(西)面,一条西行的石砖路直通三塔。远远望去,可见正中的大塔全景。小塔被树木遮挡,只能见到上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沿石砖路西行,小塔渐渐隐在树后,只见塔尖。</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小塔已完全不见,只见大塔。</p> <p class="ql-block">接近三塔区时,三塔已完整地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石砖路东侧,远处是景区的大门。</p> 3、三塔东广场 <p class="ql-block">石砖路的西尽头,有片很大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高台之上是“三塔区”,两侧的石阶梯可达“三塔区”的南(左)、北(右)两侧。三塔后(西)面是一片树林与连绵苍山。</p> 4、三塔区 <p class="ql-block">从南、北两侧上石阶梯,进入“三塔区”。</p> (1)大塔——千寻塔 A、塔东(正面) <p class="ql-block">正中大塔——千寻塔,位于“三塔区”东边正中的地方,正面朝东。</p> <p class="ql-block">塔基镶嵌一块<b>“永镇山川”</b>石碑。</p> B、塔前(东)两侧古石碑 <p class="ql-block">塔前(东)右(北)侧,竖一块文字碑,字迹不清,年代久远。</p> <p class="ql-block">塔前(东)左(南)侧,竖一块<b>“乾隆辛亥年孟夏月”</b>立的<b>“重修崇圣寺塔记”</b>碑,字迹清晰可辨。</p> C、塔后(西)两侧石碑 <p class="ql-block">塔后(西)左(北)侧,竖一块<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云南省人民政府”</b>立的<b>“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石碑。</b></p> <p class="ql-block">塔后(西)右(南)侧,竖一块<b>“崇圣寺三塔”文字碑。</b></p><p class="ql-block"><b>碑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色部分与前面重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崇圣寺三塔,我国西南著名佛塔。主塔又名千寻塔,通高69.13米,方9.9米,为十六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始建于唐代(约九世纪)。南、北小塔各高42.19米,十级密檐式八角形砖塔,为宋代所增建(约十二世纪)。</b><b>三塔鼎立,雄伟壮丽,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1978-1981年进行维修,发现大量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崇圣寺三塔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保护范围:东、南、北三方以现在三塔区域的围墙为界,西以李元阳和段功墓的南北横切线为界。</b></p><p class="ql-block"><b>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滇藏公路,南至桃溪河,西至李元阳和段功墓的南北横切线外30米,北至梅溪河。</b></p><p class="ql-block"><b>云南省人民政府 立</b></p><p class="ql-block"><b>一九九二年八月</b></p> D、塔西(背面) <p class="ql-block">三塔区内,两条十字相交的石砖路,一条位于大塔的西侧,东西方向;一条在两小塔之间,南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大塔与十字路口之间的石砖路上观千寻塔。</p> E、南塔脚下 <p class="ql-block">在南塔脚下观千寻塔。</p> F、北塔脚下 <p class="ql-block">在北塔脚下观千寻塔。</p> (2)蛙鸣石 <p class="ql-block">十字路口,一块大石头立在方形石台上,旁边放一块小石头。石台东壁镌刻<b>“蛙鸣石”</b>三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石台北壁上的文字介绍“哇鸣石”:</p><p class="ql-block"><b>蛙鸣石是三塔景区的又一传奇景物。这里的石头有灵性,能与人的心灵产生感应与共鸣。用小石块敲击此石会发出呱呱之回声,这是对到访者一种赞许:夸赞你就是那位“叫呱呱,顶呱呱”的贵人!</b></p> <p class="ql-block">从南北两个方向的石砖路上看哇鸣石,很像一只面西而坐的青蛙。<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上图,蛙鸣石北;下图,蛙鸣石南)</b></p> (3)小塔——南塔 A、东北方向 <p class="ql-block">在蛙鸣石与千寻塔之间的石砖路上观南塔。</p> B、北塔脚下 <p class="ql-block">在北塔脚下观南塔,可见十字路口中间的蛙鸣石。</p> C、蛙鸣石与南塔之间 <p class="ql-block">在蛙鸣石与南塔之间观南塔。</p> D、面北近景 E、近景仰视 (4)小塔——北塔 A、东南方向 <p class="ql-block">在蛙鸣石与千寻塔之间的石砖路上观北塔。</p> B、南塔脚下 <p class="ql-block">在南塔脚下观北塔,可见十字路口中间的蛙鸣石。</p> C、蛙鸣石与北塔之间 <p class="ql-block">在蛙鸣石与北塔之间观北塔。</p> D、面南近景 E、近景仰视 5、崇圣寺三塔出土文物陈列馆 <p class="ql-block">离开三塔区,踏上蛙鸣石西方向的石砖路。</p> <p class="ql-block">路左(南)侧有座小院。</p> <p class="ql-block">院内一侧是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一侧是三塔非遗展览馆。</p> 6、东瞰三塔景区 <p class="ql-block">离开陈列馆,沿石砖路西行,穿树林。</p> <p class="ql-block">出树林,回头东望,俯瞰眼前的树林与林中三塔。</p> 二、南诏建极大钟钟楼 <p class="ql-block">树林西侧,立一座高大的建筑——南诏建极大钟钟楼,楼内置南诏建极大钟。</p> <p class="ql-block"><b>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公元871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诏建极十二年,中原唐懿宗咸通年间)</b><b>,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元1856年——1872年)</b><b>的战乱。现在的南诏建极大钟是根据历史资料于1997年重新铸造的,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有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有六幅天王像。该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是中国战争以来所铸的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它生动的再现了大理旧景“钟震佛都”。</b></p> <p class="ql-block">钟楼西侧。</p> 三、雨铜观音殿 1、西望观音殿 <p class="ql-block">钟楼西侧,一条石砖路直达远处的建筑——雨铜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松树林排列在石砖路的两旁。</p> 2、东望钟楼 <p class="ql-block">在石砖路上,东望南诏建极大钟钟楼。</p> 3、观音殿东(正)面 <p class="ql-block">到达雨铜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建在高台之上,正面朝东。</p> <p class="ql-block">殿前放置一座铜鼎。</p> 4、雨铜观音像(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b>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唐昭宗光化二年),即公元899年。据传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生募化铸一铜观音像以祈国泰民安,“铸时分三节为范,肩以下先铸就而铜已完,忽天雨铜如珠,众共掬而熔之,恰成其首,故有此名。”(《徐霞客游记》)其像高三丈,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b></p> <p class="ql-block"><b>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五月六日,大理发生强烈地震,崇圣寺遭受严重破坏,“塔裂三尺许”,除雨铜观音殿尚存外,其余殿堂楼房尽毁,贵重文物丧失殆尽。李元阳重修后,依旧“其左右?廊诸像亦甚整,而廊?不能蔽焉。”(《徐霞客游记》)。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大火,铜像之两手及衣角亦有损坏。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时任大理提督的蔡标,方将其损坏部分修复,然而,原有的雨铜观音由乌铜(传说此种铜出自缅甸,其特点是即使埋到土中许久都不会生铜绿)铸成,后来补铸上的部分由青铜铸成,其光泽和质量就不如原有所铸的了。上一世纪50年代初,雨铜观音殿尚有法号为超尘、超俗的两位和尚守护。及至文化大革命时期,雨铜观音也未能幸免于难,被作为“破四旧”的对象砸碎回炉了。</b></p> <p class="ql-block"><b>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于公元1999年建成,是云南省迎接世博会的精品工程。现在的雨铜观音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是三塔文物景区的又一个重要景点。殿内居中的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1.8米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有8.6米高铜铸贴金的雨铜观音。重铸的雨铜观音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重11吨。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结实挺拔的男性身材,是典型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向女性观音过渡时期的造像。</b></p> 5、观音殿西(背)面 <p class="ql-block">雨铜观音殿西(背)面。</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5rb0i7" target="_blank">崇圣寺(二)山门、天王殿与弥勒殿</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