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秋雨悟真道

岩泉闲叙

<br></br>十月的武当,并未如期许般秋高气爽,而是沉浸在一场连绵的秋雨里。秋雨初霁,雨洗千峰净,云开万象新。连绵雨幕笼罩下的武当师行太极道院,青瓦悬珠,石板映天,远山隐现于薄雾之间,恍若仙境。雨水洗刷着千峰万壑,也洗去了我带来的尘世喧嚣。踏入武当师行太极道院的那一刻,时光仿佛陡然慢了下来。 <h3>红墙青瓦,雨丝如弦,这里的一切都透着一股“静”气。正是这“静”,成为了我十五日修习的底色。前三日,纷乱的思绪如被雨水按下的尘埃,渐渐沉降;至第七日,肩颈处那块跟随我多年、坚硬如石的紧张感,竟在日复一日的站桩与行拳中悄然融化,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松沉”从尾闾生出,仿佛整个人终于能像山间的古树,将根系深深扎入大地。</h3></br> <h3>学习太极十三式,便是从感知自己的身体开始,以身为炉,感阴阳初开。太极十三式是历史悠久的中华第一代内家传统拳术,为太极张三丰祖师所创,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融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h3></br> 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五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被誉为武术之瑰宝,太极之精华。 <h3>起初,自己的身体是僵硬而割裂的。“起势”如同提起千斤重担,“野马分鬃”则像在黏稠的空气中划动双臂。然而,在师行师父“意动,形随,劲运,气流,神合”的引导下,变化悄然发生。站桩时,感受着“虚领顶劲”如有一丝微线将头颅轻轻提起,随之而来的是下颌自然后收,喉头放松,舌抵上颚,气息自然下沉至“丹田”。</h3></br> <h3>这份感觉,并非肌肉的紧绷,而是一种意念的牵引。与此同时,“含胸拔背”与“松腰落胯”的要求,让我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脊柱的存在。仿佛每一节脊椎都在微微拉伸、对位,打开心门,胸腔随之开阔,呼吸变得深长。当气息下行,腰胯如门轴般放松转动,带动双腿,脚下虽如磐石稳定生根,却已暗含虚实变化。</h3></br> <br></br> 这正是太极阴阳学说在身体上的初步映照:头顶的“虚灵”与脚下的“踏实”是一对阴阳;脊柱的“拔长”与肩胯的“松沉”又是一对阴阳。自己恍然大悟,所谓“松沉”,并非瘫软在地,而是一种在“对拉拔长”中寻得的、充满掤劲的安定。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身体的至柔(松沉)之处,正蕴藏着穿透至坚(僵力)的力量。 <h3>风雨为媒,悟拳法即道法。连日的阴雨,反而成了最好的老师。在细雨迷蒙的晨练场上,修行者们身影流动,拳风拂雨,衣袖沾湿,却步履从容。“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师行师父的这句话,在雨中更显分量。演练“搂膝拗步”时,雨水顺着指尖、肘尖滴落,仿佛能“听”到劲力如水流般从肩至肘、从肘至手节节贯串的轨迹。“云手”一起,眼前不再只是练功场,而是环抱这武当山的无尽云海,手臂在空气中划出的圆弧,仿佛在搅动天地间的氤氲之气。这天地人拳的共鸣,正是太极所追求的和合之境。</h3></br> <h3>师行师父常在行拳练习中点拨:“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在雨水的浸润下,大家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无不是在动态中求平衡,在变化中守中定。“抱球势”是双手一采一按的阴阳互动;“化势”是身形在退步中蕴含进击的阴阳转换。这恰如道家思想中的“反者道之动”,后退即是向前,含蓄为了发放,所有动作都围绕着一个永恒变动的“中”来运行。</h3></br> 休息时,坐在论道堂重读《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篇章,心中豁然开朗。太极拳,不正是“道法自然”的身体实践吗?它的运动规律圆转、曲折、松沉、连贯,无一不效仿着自然界的流水、行云、微风与古树。我们练习太极拳,并非要征服什么,而是让自己的身心节奏,去契合、回归天地宇宙的自然节奏。这便是“天人合一”最质朴的体现:你的呼吸,应和着山间的风;你的起落,同步着雨滴的韵律。 <h3>十五日的磨砺,身心的蜕变与“无为”之功,身体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气滞淤堵的经络逐渐打通了,那是气血变得充盈通畅的明证;睡眠深沉如婴,白日里精神清明,思绪也变得干净利落。然而,更深刻的收获在于心性的锤炼。</h3></br> 一趟十三势打下来,需要近十二分钟。这期间,心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与“宁静”,稍有杂念,动作便会散乱,气息便会浮躁。这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冥想,自己逐渐理解了道家“无为”的另一层深意。它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行,是“应物自然”。 在行拳中,便是要摒弃后天拙力,不较劲,不追求外形夸张,只顺从拳理引导出的自然劲路。当自己不再“刻意”地去打拳,而是让拳架如水银泻地般自然流淌时,体内反而生出了一股绵长而浑厚的“内劲”。 <h3>结业那天,云开雨霁,道院在澄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集体演练太极十三式作为汇报。当“收势”动作将气息缓缓导引归入丹田的那一刻,一种圆满的安宁从心底升起。我并未觉得自己“学会”了一套拳法,而是仿佛经历了一场与古老智慧的身心对话。<br></br></h3></br> 不舍地多留几日,离开时,雨没停歇,雨丝依然从飞檐滑落,在青石板上绽开水花。我知道,这十几日的风雨与拳韵,已化作自己身体里流动的江河。从此,每一次起势,都将是与武当、与大道重逢的开始。这,便是太极武当赐予我的,最珍贵的“道法自然”。 这段秋雨武当与太极相遇的时光,通过身体与太极产生如此深刻的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道”的缘法。正如太极十三式,起势为始,收势非终,其神意连绵不绝。 金秋的雨,原是意外,最终却成了最好的安排。它洗去了山色,也淘洗了身心。十五日太短,仅能初窥门径;十五日亦长,足以让“松沉”成为身体的记忆,让“圆融”化为精神的底色。<br></br> 如今,每一式起落,都不再仅仅是拳脚功夫。“起势”是接纳万物,“收势”是涵藏乾坤。这套拳法已长在心里,它教会我的,不是在风雨中对抗,而是如何与风雨共舞,在纷扰的尘世中,为自己守得一念清明,存养一团和气。 <h3>愿这份心念,带着太极的从容,伴随自己将武当的松风道韵,把无为而无不为融入日常的行走坐卧之中,温拳架,悟真道。此番武当修习,又寻到了久违的另一种“静”,这一静,远离了红尘与喧嚣;这一静,回源到了心灵至深处;这一静,又变成了对生命本源的重新探索;这一静,开启了行拳悟道的太极之门。静心静神静无所静,有为无为为无所为。养则生,静则灵,灵则慧。拳法为形,感悟为神,而道,在其中矣。</h3></br> (照片拍摄于丹江口市武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