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州游(中) 经典私家园林

horse

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是南北盐运中心。清代盐业专卖制度与运河交通优势,因而产生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盐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土豪。他们竞相建造私家园林以彰显地位,清代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有多达200余处,其中个园与何园最负盛名,展现出造园者的匠心设计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个园和何园这两座私家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来扬州,如果未领略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无疑将成为一大遗憾。这次到扬州,专门用了一天时间,游览个园和何园。 个园坐落于扬州市东关街,前身是清初的寿芝园。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商黄至筠购得此园并加以改建,因种竹多,竹叶形态自然下垂时,轮廓与汉字“个”高度相似,得名“个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br> 个园的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前宅后院,分为住宅区、园林区以及观竹区三部分。先从住宅区开始游览,住宅区分为三路,即东路、中路和西路。 东路的主要建筑为清美堂和楠木厅。其中楠木厅非常精美,这里是主人举办小型宴会的地方,整个厅堂的屋梁和柱子都采用了珍贵的金丝楠木,彰显清代盐商园林的奢华与儒家文化内涵。‌‌<br> 楠木厅中央摆放着一张由大理石镶面的大圆桌,桌子配上圆形矮凳,寓意着“团团圆圆”。这张圆桌由两个半圆组成,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会撤去一半,只保留另一半,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反映了当时的礼教。<br> 中路的主要建筑为汉学堂和勤博堂。汉学堂是扬州现存最大的柏木厅,梁柱全部采用柏木建造,体现了清代盐商建筑的奢华与考究。厅内家具陈设遵循扬州传统格局,桌椅文饰均为竹叶形状,呼应个园“以竹为主题”的园林特色。这里是个园主人进行家族重要事务商议、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也是子女接受启蒙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的地方。<br> 个园勤博堂是盐商黄至筠为其子黄爽所建的书屋,其名称暗含深刻寓意:中堂匾额“勤博”二字中,“勤”字少一横,“博”字少一点,象征“勤奋多一些,博学才能多一点”,体现了对子女的期许。<br> 个园的火巷是黄至筠宅院中的消防通道,为清代盐商的防火杰作,位于园林前院,尽头有口古井,呈船形结构,兼具防火与排水功能。 ‌火巷将主宅与后院隔开,既防止火势蔓延,又符合古代等级制度要求。<br> 西路建筑主要为清颂堂和黄至筠起居室。其中清颂堂是扬州个园住宅区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厅堂,用于接待贵宾、家庭祭祀和商议重大事项,其无立柱设计和“清颂”堂名寓意高洁清廉,是扬州古民居中最高的厅堂建筑。‌‌<br> 黄至筠起居室 丛书楼最初为黄至筠家族藏书之用,收藏了大量古籍,体现了盐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后逐渐演变为家族子弟学习读书的场所,与汉学堂共同承担教育功能,成为扬州传统私塾文化的缩影。在游览完住宅区后,前往个园的核心区域:园林区。 扬州个园之所以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是因为有着核心特色。以竹石取胜的个园,用不同石材堆叠出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开创了园林中“时空盆景”的独特设计。这种叠石技法融合山水画理,被园林泰斗陈从周评价为“国内孤例”。黄至筠不仅重视叠石艺术,还注重园林与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园看尽四季轮回”的诗意空间。 ‌<br> 进入园林区,首先来到春山,它位于园南门入口区域,是入园后的首个核心景观。其布局分为门外与门内两部分:门外以石笋、修竹为核心元素,打造“雨后春笋”的意象。门内通过象形石和植物深化春景,形成从早春到深春的渐进式体验。‌‌ 夏山位于园之西北,以青灰色太湖石堆叠,石质飘逸俊秀,形姿多变,营造出“夏云多奇峰”的意境。夏山前有水池与曲梁,周围种植广玉兰和紫藤,营造出清凉夏日氛围。其叠石技法融合南北派风格,展现山水画理的独特韵味。 个园镇园之宝——鱼骨石,充分体现太湖石的“瘦、皱、漏、透”特点。它就像是剔干净了鱼肉的鱼骨一样,故称“鱼骨石”。上面三个打洞分别代表了:天时、地利、人和。从上往下看,像月亮的“月”字,把下面的洞遮起来,又像是一个“丑”字,真是一块神奇的石头。 夏山山顶 秋山,是个园四季假山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山。采用黄石堆叠,石质坚硬、棱角分明,形成峰峦起伏的雄伟山势,象征秋高气爽的刚劲氛围。其设计灵感源于宋代郭熙“秋山明净而如妆”的理论,通过开阔的轮廓线和硬朗线条展现秋季的清爽与明丽,被誉为“江南园林之最”‌。<br> 黄石间植丹枫和松柏,到了秋季,红枫与黄石相映,色彩浓烈如画,桂花香气弥漫,秋日氛围满满。‌‌秋山与夏山的浅灰太湖石形成鲜明对比,夏山曲线柔美体现南方秀气,秋山直线刚硬彰显北方雄浑,构成“南秀北雄”的美学张力‌。<br> 冬山,是富有想象力的创意,以宣石(雪石)堆砌的山脉,迎光时荧荧闪亮,背光处则幽幽泛白,皑皑残雪。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此墙上有规律的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箫上的音孔,发出不同的声响,好像冬天西北风的呼叫。 秋山与夏山为个园最具代表性的四季假山景观,两座假山通过抱山楼连接,共同构成个园四季假山群中的经典。抱山楼是个园的核心建筑之一,楼上可俯瞰夏山青翠、秋山枫红。抱山楼上牌匾的“壶天自春”,出自《文心雕龙》“壶中天地,别有洞天”的典故,寓意园林虽为人工建造,但能自成天地。<br> 在园林区除了抱山楼,还有宜雨轩、清漪亭等古建筑。宜雨轩为单檐歇山式四面厅,东西三楹,轩前有百年桂花树十余株,故又名“桂花厅”。作为全园布局中心,山水花木景观均围绕其展开,曾是主人接待宾客、读书作画的场所‌。<br> 清漪亭是扬州个园中很具特色的六角单檐小亭,位于宜雨轩与抱山楼之间的荷池东侧,以精巧造型和楹联文化成为园林点睛之笔‌。亭柱悬挂魏之祯题写的楹联“何处箫声,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生动描绘了亭周清风、明月、老树、波影交织的意境‌。<br> 观竹区以万竿修竹为核心景观,现存60余种珍稀竹类,包括龟甲竹、金镶玉竹等特色品种,竹林面积达1.2万平方米,形成“竹影婆娑、清幽雅致”的独特意境‌。<br> 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同为江南园林代表,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核心区别在于建造者身份、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苏州园林‌:鼎盛于明代,多为致仕官员或文人雅士所建,反映隐逸文化,设计低调内敛,注重精神寄托。‌‌扬州园林‌:兴盛于清代康雍乾时期,由富可敌国的盐商建造,旨在扩展社交圈,彰显财富与权势,风格更显张扬。‌‌ 在个园游览了两个多小时,走出园区,前往扬州另外一座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何园。 何园和个园风格迥异,原名寄啸山庄,位是晚清私家园林的巅峰之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同时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公园,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之为“晚清第一园”。园主何芷舠于1883年购得明代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历时13年建成,融合中西建筑风格与园林艺术。 “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但人们习惯因园主人姓何而称何园。其核心特色是创造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廊(复道回廊)、天下第一窗(什锦花窗)、天下第一亭(水心亭)和天下第一山(片石山房)‌,这些设计体现了清代园林的巅峰技艺与中西合璧的创新理念。‌‌ 从何园东大门进入,东园入口是一座玉带小桥,不仅玲珑得意,还使全园充满水的灵性。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牡丹厅,厅前山墙上镶嵌着精美的“凤吹牡丹”砖雕,牡丹厅因此得名。前面立有一座形似“寿”字的太湖石,何氏家族的人都很长寿,因而何园被称为有福之园。 东入口边的接风亭是园林中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主要用于古代主人接待远客时进行“接风洗尘”的礼仪活动。亭内中央设石桌和石椅,亭子采用传统木结构,屋顶覆盖青瓦,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贴壁假山位于船厅后侧风火墙上,全长约60米,采用湖石堆叠而成。山体上建有盘山蹬道,山下环绕水系,形成独特的立体景观。这假山非常有创意,不仅弥补了高墙建筑景观单一的不足,还以叠石增山之境,和园中的景色有机结合,成为何园建筑园林中的又一“点睛”之处。 扬州因唐代诗人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得名月亮城。近月亭是贴壁假山最高处的一座精巧亭阁,为园主人登高赏月之所,其名取自“咫尺近月”的意境,体现了江南园林的诗意与建筑美学。‌<br> 东园最精致的建筑是船厅(桴海轩),是晚清园林艺术的精粹之作,通过象征手法将建筑与自然意境巧妙融合,展现了古典园林“旱园水作”的独特美学‌。厅体形似画舫,两边及四周地面以瓦片竖铺鱼鳞纹、卵石点缀,模拟水波荡漾之态,配合四周通透玻璃花窗,营造“水上人家”的视觉联想‌。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进一步强化了水居的诗意氛围‌。<br> 走过船厅,来到读书楼,它是何园的文脉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的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做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 “廊”在古典园林中具有多重功能,不仅遮荫蔽雨,隔景观空间,最主要还拥有交通功能。何园的复道回廊是其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廊”‌。这条回廊全长约1500米,分上下两层,通过上下纵横的立体廊道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等区域串联成整体,形成中国园林中罕见的“立交桥雏形”‌。 何园的住宅主要是玉绣楼和骑马楼,其中骑马楼是客舍,正面形似马鞍,内部通过上下交错的廊道相连,形成迷宫式布局‌。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檐角雕刻梅花鹿、牡丹等精美图案‌。 玉绣楼是何园内的核心住宅建筑,由两栋砖木结构二层楼组成,采用中式串楼围合为四合院格局。其名取自庭院内的百年广玉兰与绣球树,建筑融合中西风格。 建筑融合传统中式串楼与西方元素(法式百叶窗、日式拉门、铁艺床等),并设有地下透气层等实用设计‌。何氏家族人才辈出,涵盖政治、教育、法学、艺术等领域。<br> <p class="ql-block">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这座亭子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还珠格格》《上错花轿嫁对郎》等一百多部影视剧都曾经在此处取景。它以其独特的建筑美学、声学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亭”。</p> 亭为四角飞檐攒尖顶,黑色小瓦覆顶,下部由四根木柱支撑,建于石台基之上,四周设镂空石栏杆和靠背长椅。亭子四面环水,南北两侧分别以石板曲桥和太湖石飞梁与岸连接,形成亭、台、榭三重功能的复合体。‌<br> 巧妙利用水面与环水回廊的回声效应,增强音响共鸣,使表演效果更佳,被誉为“中国戏亭的范例”。‌ 复道回廊上有12面什锦空窗,其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建筑美学,窗形有海棠花、梅形、六瓣花、八瓣花等,形态各异,配合园林景色,是天然取景器,暗合“框景”美学,被誉为“天下第一窗”。以镂空雕刻手法呈现精致图案,既保持了景观的通透性,又通过窗棂造型营造出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 走出回廊,来到何园南侧的片石山房,这是园中最老的古典园林建筑,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光绪年间,被何氏购并后纳入何园,称“小花园”‌。其核心景观为湖石假山,由明末清初画家石涛设计叠造,学术界确认为石涛大师存世唯一的叠石遗存,被誉为“人间孤本”‌。<br> 片石山房是园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处建筑,踏入期间,犹如进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地方不大,但显得深远幽静。往里走,水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亭台楼阁、假山翠竹。 有“天下第一山”的叠石假山,由清代大画家石涛设计建造,以墙为纸,以石为绘,以自然山水为灵感,浓缩了江南园林的精髓,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妙构思。<br> 片石山房最让人称奇的还是“镜中花和水中月”的景观。在白天竟然能看到月亮的倒影,仿佛“水中月”一般。其核心原理是在假山叠石中预留圆形孔洞,光线透过孔洞投射到水池,形成随视角变化的月影盈亏效果‌。这一设计融合了绘画美学与园林艺术,被誉为“园林史上让人仰望的杰作”‌。<br> 在水池边的小亭里,嵌有一面大镜子。通过巧妙设计,镜子能完整反射园内景色,形成“镜中花”的虚幻效果,与实际花卉相映成趣。 成语“镜花水月”比喻虚幻缥缈的事物,而在这里,这种虚幻却被赋予了真实的生命力。站在小亭里,对着镜子,给自己弄了一张自拍照。 何园石涛纪念馆是为纪念明末清初画坛巨擘石涛而建,他不仅是画家,还是叠石造园大师。其代表作“片石山房”至今仍为何园的核心景观‌。纪念馆通过四个展厅全景式展示石涛的生平、艺术成就及与扬州的渊源,包括其绘画、叠石理论和晚年定居扬州期间的创作。<br> 楠木厅(煦春堂)是住宅区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清代,是一幢单檐歇山顶建筑,整座大厅分正厅、耳厅,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方法,选用整块4平方米玻璃配成窗,有利于采光。 楠木厅是当年主人接待嘉宾的地方,整个房子全部都是用楠木建成,不含一片杂木,非常高级,是扬州地区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楠木厅。室内家具及灯饰非常精致和昂贵,内悬挂“煦春堂”牌,楹联上联“莫叫春秋佳日过”,下联为“最难风雨故人来”,整个楠木大厅显得庄严而舒畅。 背景墙采用玻璃窗设计,透过竹子展现自然景观。这一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技艺,玻璃窗不仅用于采光通风,还通过框景手法呈现竹影婆娑的意境。 何园集自然景观、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于一体,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水景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作为清代扬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压轴之作,因其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古典园林的经典。 扬州的“个园”与“何园”作为江南园林中的杰作,各有千秋,个园以竹文化和四季假山为核心,适合追求传统文化与静谧体验的游客;何园则以复道回廊和中西合璧建筑为亮点,更适合拍照打卡和互动游览‌。‌‌偏爱传统园林选个园,注重建筑美学选何园。‌‌对于我来说,两者都喜欢,如果非要选一个,我选何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