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藏蓝银徽</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28156</p> <p class="ql-block">家常酒菜,讲究的从不是山珍海味的堆砌,而是三个实在:一要有点新意,能跳出日复一日的重复,给味蕾添点小惊喜;二要省钱,都是寻常菜场里的应季食材,花不了多少银子,却能做出满心欢喜;三要省事,不必在灶台前耗上大半天,既要让菜香飘满屋,又能留着功夫陪客人唠嗑。</p> <p class="ql-block">偶有客来,往往是临时起意——或许是朋友路过楼下,打个电话说“来整两口”,或许是老伙计约着“聊两句”,转眼就到了家门口。这时候最见主人的从容:卷着袖子进厨房,一边把葱姜切成细丝,一边跟客厅里的客人搭着话,说些最近的趣事、街头的新鲜事,切菜的笃笃声、调作料的叮当声,反倒成了聊天的背景音。客人坐着自在,主人忙得轻松,这才是家常聚会的真意。若是主人扎在厨房不出来,一会儿喊“酱油放哪儿了”,一会儿又慌着关火,客人在外面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即便最后菜端上桌,那酒喝着也少了几分滋味。</p> <p class="ql-block">家常便饭到底该怎么做?其实没那么多讲究。凉菜是最快手的“开场白”:拍根黄瓜,撒点盐、淋勺醋,再浇上一勺热油激出蒜香,脆生生的透着清爽;拌个三丝也简单,土豆丝、胡萝卜丝、绿豆芽焯水后拌上生抽香油,色彩亮眼又解腻;切盘松花皮蛋,那是平时煮粥剩下的存货;整盘腊牛肉,楼下店里都给你切好了直接上桌,嚼着带劲;再炸盘花生米,撒把盐或者裹层糖,下酒最是合拍。</p> <p class="ql-block">热菜倒要稍微花点心思,但也不必复杂。比如楼下市场里来条新鲜鲫鱼,收拾干净后热锅冷油煎到两面金黄,加开水、葱段煮成奶白色的鱼汤,如果再放上一盒内酯豆腐,那必然鲜得能掉眉毛;或是买块五花肉,切成薄片炒出油脂,再下青椒、木耳翻炒,简单调味就是一盘下饭的青椒肉丝。这些菜不用特殊技巧,食材新鲜、火候到位,吃的就是本味,客人也不会觉得生分。</p> <p class="ql-block">说起烹饪技巧,家常便饭而已,没什么高深奥秘,全在“耳濡目染”这四个字。我最早的启蒙是老妈,小时候放学回家,总爱扒着厨房门框看她做饭:茄子怎么切才能吸满酱汁,炒鸡蛋时什么时候下锅最嫩,这些细节都是看会的。后来在连队炊事班跟着班长抡了几个月菜铲才知道,原来炒大锅菜更要讲究火候,油热到什么程度下菜,翻炒多久下调味,都是学问。</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我厨艺见长的,还是近十几年家里的烟火气。每次做饭,福晋总在旁边猫着,顺口夸一句“今天这菜炒得比上次香”“这个鱼炖得真鲜”;同事来家里聚餐,尝了我做的水盆羊肉和上海熏鱼,也跟着起哄“你这手艺能开馆子了”。听着这些夸奖,心里美滋滋的,下次做饭就更愿意琢磨——炒瓢掂得越来越稳,偶尔还能耍个小“飘逸”,久而久之,竟觉得自己炒的菜,不比我那几位厨艺精湛的叔叔差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家常酒菜,从来不是什么稀罕物,味道也未必是顶级的好,但就是让人念想。就像老妈做的酸辣土豆丝,明明是最简单的菜,可在外头吃再多山珍海味,还是会想念那口酸甜,因为这里面藏着家的味道,吃一口就能想起家里的灶台、老太太的唠叨。</p> <p class="ql-block">一道菜从生到熟,最初的食材需要经过水洗、手揉、刀切、油煎后才能最终成为一道菜,而这不也正是我们自己吗?总要在社会上受过挫折、打磨,挨过内心、身体的煎熬,才变成如今的你。就这样,一点点发现,做菜与人生、与成长,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囿于厨房中,享受一个人的小宇宙,做菜的充盈、思想的跳脱,让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它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冥想,在油盐酱醋、蔬菜鱼肉的腾挪里,让人可以观照自己的心,感受人于物之中产生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想想,人生就像炒菜,谁没戳漏过几个炒瓢?谁没把菜炒糊过?可正是这些“失误”,让我们慢慢摸清了烹饪的门道,也慢慢读懂了生活的道理。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心态。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过时间,与其纠结于过去、焦虑于未来,不如像做家常酒菜一样,用心对待当下的每一刻——用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不求所有日子都泛着光,但愿每一天都能承载着简单的快乐,还有踏实的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