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282·慈父般的关心,慈母般的照顾,师长般的担当。闫财记忆中与铁人相处的三件事儿

伏虎

<p class="ql-block">  <b>口述人:</b>闫财,1947年9月生,黑龙江鸡西人,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  <b>人物简介:</b>1964年4月从家乡鸡西招工来到大庆,会战期间在钻井指挥部钻井二大队1275队当学徒工。</p><p class="ql-block"> <b>采访时间:</b>2025年9月22日15时</p><p class="ql-block"> <b>采访地点:</b>创业八社区</p> <p class="ql-block">  以往的稿件中,对老会战的称呼大多是王老、张老……今天的采访对象我叫他闫叔,这样叫,不是不尊重,而是显得更亲近。他是个热心人,在创业八社区采访时,他积极为记者推荐采访对象,把自己的采访一推再推,直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刚结束了全城“同唱一首歌”录制的他,风风火火,冲我挥了下手:“来吧!”连演出服都没来得及脱,就进入了采访状态。</p> 细粮拿给娃们吃 <p class="ql-block">  闫叔是幸运的。当初在老家招工时,他有林业、铁路、油田三条路可选。犹豫间,是他的班主任老师帮他作出精准判断,让他与大庆结缘;他的幸运,可不止一个。</p><p class="ql-block"> 刚来油田,就见到了让他仰慕已久的王铁人,分进了铁人麾下的钻井二大队,并在铁人看好的1275钻井队,当上了一名学徒工。</p><p class="ql-block"> 闫叔说:“我清楚地记得,来油田那天是1964年4月17日。敞篷解放车,把刚下火车的我们拉到了解放村钻井二大队。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迎接我们的是大名鼎鼎的铁人王进喜。</p> <p class="ql-block">  “他笑呵呵地一边把我们一个个扶下车,一边对身旁的戴祝文说:‘石油的新生力量来了,一定要把娃们保护好呀!’听了这话,让我们这些初出家门的小伙子,心里暖和和的。</p><p class="ql-block"> “三个月的教导队生活,我们学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听的是戴祝文师傅讲的铁人在玉门创佳绩、大庆立标杆的故事,就是盖干打垒的现场,播放的都是振奋人心的红歌,耳濡目染,让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一下子就融入到了这个光荣的集体之中。</p><p class="ql-block"> “培训结束后,我被分到了1275钻井队。这个队是标杆钻井队,以作风勇猛又细腻、打井又快又好、取心收获率高而深得铁人的偏爱。</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这批徒工平均年龄17岁,在铁人眼里我们还是个需要人照顾的娃儿。他多次对各个井队的领导讲,不要把危险的活分给徒工们做,并时常来队里检查落实情况。井队的领导总是打趣地对我们说:‘老铁是真心疼你们,护你们比护他儿子都上心’,这话一点儿不假。</p><p class="ql-block"> “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不知道啥叫累,抡圆了膀子就是个干。体力需要补充,饭量就有点吓人。咋吓人?二两的大饼子一顿能造5个,二两的包子一气能吃8个……</p> <p class="ql-block">  “有一回,铁人大队长在我们食堂吃饭,问我们为啥不吃细粮,我们不好意思地说细粮粮票都在月初吃完了。他叫来管理员说:‘这些娃干活这么累,把我的细粮票给他们些。’我们忙站起来回绝,大家知道大队长胃不好,多出了的细粮票是战区领导为他特批的,他每天在各井队间来回跑,有时还上井处理问题,比我们要累得多,他把细粮分给我们,我们哪能忍心。</p><p class="ql-block"> “争来争去,最后还是把他的那盘馒头分到我们每个人手上,才满意地走了。”</p> 安排师傅缝衣裳 <p class="ql-block">善于发现问题的铁人对徒工们的关心,不仅在吃上,还在细微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闫叔说:“一次打井时,我杠杠服被钢丝扯开了个大口子,手头没有针线,又怕棉花露在外面不好看,我就找了根细铁丝,把口子拴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那天铁人来队里办事,看到我的衣服有点不对劲儿,就把我叫过去,一看是用铁丝‘缝’住的一个口子。问明了情况他叫来队领导,严肃地对他们讲:‘不要把眼睛总盯在生产上,也要关心娃们的生活。你看,棉袄都刮坏了,就这么凑合,你们也能看下眼?’转过头,笑着对我说:‘你们这些娃呀,衣服坏了,这么凑合哪行啊,大队有专门的缝补员,我告诉他们一声,叫他们过来帮你缝好。’</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并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心想着大队长一天这么忙,哪会有时间想起我这点小事,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缝补员就带着针线来找我,说大队长一再叮嘱他,一定抽时间把我棉衣的那个口子缝上。我听了这话,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一个全国劳模、钻井大队长,竟然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惦记着一个小徒工棉袄上未缝的裂口,怎么能不让我感动呢?”</p> 危险留给他自己 <p class="ql-block">  在火热的会战年代,受到创业前辈革命精神的影响,“六四”徒工全员发出倡议:不要资金、不要津贴、不谈恋爱、不结婚。</p><p class="ql-block"> 闫叔说:“虽然我们经历了会战的尾声,但身边老师傅一丝不苟、严细认真的作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生活在这一大熔炉中的我们受到了浓烈氛围的感染,在全战区提出了‘四不’倡议。这一倡议,很快就得到了全体‘六四’徒工的积极响应。</p><p class="ql-block"> “铁人大队长听到了我们的倡议,非常欣慰,为了不让徒工有太多经济上的损失,要求钻井二大队各井队的食堂不收徒工的吃饭钱,以实际行动支持徒工们的倡议。</p><p class="ql-block"> “铁人大队长是个舍己为人、勇于担当的好领导。1964年底,我们井队在南二排打的一口井,突发卡钻事故,采取了很多办法都没有见效,眼瞅着一场井喷在所难免。</p> <p class="ql-block">  “正在大家处于焦急之时,铁人大队长来了。他三步并成两步上了钻台,因为怕出了事故会殃及其他人的生命,他命令钻台上的部分队干部和老师傅马上撤离,并不断用手指示大家离得更远些,自己却不顾危险,在经验丰富的工人帮助下,制服了卡钻事故。</p><p class="ql-block"> “警报解除了,当我们涌上去争着扶他走下钻台时,额头上满是汗珠的铁人大队长,会心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印象中的铁人王进喜,当大队长、当中央委员,他的身影一直没有离开我们的视线,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当了干部,仍然是一名钻工。’</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铁人大队长去世55周年,在离开他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忘记他的教诲,一直踏着他的脚步,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我没有在家安享晚年,心中的那份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责任,让我参加到‘五老’‘会战宣传团’中,发挥余热,在单位、学校继续宣传大庆会战传统、讲述当年铁人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让一代代的大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大庆油田的原油生产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离开创业八社区,送我出门的崔秀楠书记说:“闫叔年初被评为了全市唯一的一位‘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对他,对社区,对我们街道都是一种无上的荣光。”</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铁人精神代代传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闫庆波(闫叔的儿子)</b></p> <p class="ql-block">  很羡慕父亲能在铁人身边成长,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拼搏精神,感受他传递的温暖,这不仅仅对他,对于我们全家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记忆,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退休的是岗位,不退的是责任。”父亲退休以后,在全家的支持下,一直在宣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大庆会战传统,他希望通过他的亲身经历,能有更多的年轻人知道创业的光辉历史,让我们这辈人能踏着他们的足迹,不忘会战优良传统,在这条新的会战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