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国情怀】 ‍青春的回响 ‍——从太行山到哈德逊河

刘佩金

<p class="ql-block">文/刘佩金 图/AI辅助</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81958</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的姐姐有一个枣红色的木箱子,那是她参加工作后第一件像样的家当。在一个秋意渐浓的日子,她打开那把小小的铜锁,从整齐叠放的衣物深处,取出一个用手帕仔细包裹的物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给你留着。"她轻声说,像是分享一个珍贵的秘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手帕展开,露出一本淡青色封面的书——《青春之歌》。书页已经泛黄,但保存得异常完好,仿佛时光特意在此驻足。那时我刚上中学,太行山的轮廓在窗外绵延,而这本书,将成为我认识山外世界的第一个窗口。</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煤油灯下,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林道静走出旧家庭的身影,与山脊上樵夫的身影重叠;卢嘉川在狱中的坚定,与村里老党员讲述的往事交融。那些夜晚,书中人物的命运与方山的风声一起,编织成我青春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母亲总说我读书读得"着了魔",她不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本书给了我多么丰富的精神滋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本书伴随我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家乡到省城求学,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直至后来远渡重洋,这本《青春之歌》始终在我的行囊中。每当夜深人静,翻开泛黄的书页,那些熟悉的文字总能让我找回最初的感动。</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多年以后,我的女儿在大洋彼岸长大成人。她有着东方人的黑发,却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听过太行山的故事,却从未见过真正的黄土高坡。在她大学毕业不久的一个午后,我走进书店,买了一本英文版的《The Song of Youth》。</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爸爸,这就是你常说改变了你一生的那本书吗?"女儿接过书时,眼睛闪着好奇的光。她的手指轻轻划过封面上的英文标题,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我看见了多年前那个第一次触摸这本书的少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开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阅读。她读英文版,我读中文版。令我惊喜的是,虽然成长环境不同,她却能理解林道静的选择,为卢嘉川的牺牲落泪,被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深深打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明白了,"有一次她若有所思地说,"这就是你说的‘青春不悔’的含义。"</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今,那本从姐姐的木箱开始旅程的中文版《青春之歌》,依然静静地立在我的书架上。而女儿的英文版,则跟着她开始了新的旅程。有时她会打电话来,兴奋地分享重读某个章节的新感悟。透过电话线,我仿佛看见精神的火炬正在代代相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太行山到哈德逊河,从中文到英文,从我的青春到女儿的青春,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还在继续。也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让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鸣,在阅读中完成精神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我看着女儿如今也爱上了这本书,时常与我探讨书中的理想与追求,我知道,这首青春之歌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找到新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