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陪伴,凄美中的厚重——感动于文字的魅力,爱情的悲怆

蓦然回首

<p class="ql-block">爱情中的陪伴,悲怆中的勇气,凄美中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感动于文字的魅力,爱情的悲怆</p><p class="ql-block"> 喜欢读迟子建的小说,如同志趣相投的的老友,虽然久未谋面,再见面却毫无隔阂,沏一杯浓茶,在氤氲的雾气里,娓娓道来这些年的经历,说的是人间悲欢,听的是凡人故事,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不易,接受了真实而多样化的人性,留下对自然、质朴、美好、生命的敬畏,尤其平凡人的卑微与坚守最打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读了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合上书本,揉揉眼睛,两只鸟的不离不弃,两个东北边城的问题老人的质朴爱情如同两条潺潺流水,最后合二为一。溪水缓慢、清澈,流过山林草丛,流过山涧沟壑,最后隐入地下。可溪水已流入读者心间,烙印在读者心底。它们穿越了小说,直抵这喧嚣浮躁的时代,带来一场关于忠诚、守护与生命本质的静默的叩问。</p><p class="ql-block"> 这是两条平行线,一条属于自然,属于鸟类。一条属于人间,属于被嘲笑的两位老人,但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那对东方白鹳,本是天空的过客,却因伤病与变故,成为了北地的留守者。它们的“不离不弃”,在风雪肆虐中,用翅膀为彼此遮蔽严寒;在生死考验前,它们头颈相交,用生命践行了无声的盟约,它们的生死相依超越了生命的本能,也体现了爱情的忠诚。这份情感,已经超越大多数的人类,纯粹得不掺任何杂质,勇敢得无需任何言语。在雪地里它们死亡的画面也是唯美的,白的翅膀,红的爪子,两位老人因埋葬它们徒手挖坑留下点滴的梅花血迹,都定格成爱情最原始、最本真的象征,是作者笔下对“永恒爱情”最悲怆也最壮美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而地上这条线,是小城人口中的呆子-张黑脸与因克夫而出家为尼的德秀师傅的晚年相伴。他们的爱情,生长在社会的边缘,褪去了青春的热烈与世俗的功利。张黑脸的憨傻,让他保全了一颗未被世俗污染的赤子之心;德秀师傅的经历与出家身份,让她看淡了红尘的虚妄。但他们还是因善良、孤独而相互靠近,两位老人在人生晚景中的必然相遇,是超越了情欲与世俗的;是互相的理解与陪伴。这份陪伴来的静默、迟缓,甚至带有罪恶感,但不仅不让人觉得苟且,反而更让人同情。</p><p class="ql-block"> 小说后半部分将这两条线索平行并进,相互映照。候鸟被伤害的困境,是两位老人身处环境的隐喻——他们被身边人们视为“异类”,都是在一种被世俗眼光囚禁的状态中(寺庙与林场),追寻着内心的真实情感。而老人的爱情,又为候鸟的相守赋予了精神的厚度,让我们看到,这种“勇敢的留守”并非特例,而是生命在面对寒冷与孤寂时,所能迸发出的最原始、最质朴也最动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平行线般的叙事,为我们当下浮躁的生活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所有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功利化,爱情也成了奢侈品。“不离不弃”这个古老的词汇,似乎在当下更显得苍白无力。然而,候鸟与这对老人,用他们最朴素的存在告诉我们:生命的重量,恰恰来自于那些不变的传承——承诺、守护、坚韧、奉献。</p><p class="ql-block"> 它们的相守相依对抗的不仅是自然的风雪与人世的冷眼,更是一种弥漫当下的时代病——那种对深刻生命感悟的麻木,对平凡美好的漠视,对相互责任的逃避,对一切谬误的默认。</p><p class="ql-block"> 读完此书,仿佛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净化。我们无法改变时代的浮躁,但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是否是盲目地追随时代的“候鸟”,却忘了生命中真正值得留守的温暖?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像张黑脸一样,用一颗“傻气”的真心,去守护一段不被看好的关系,守住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净土!</p><p class="ql-block"> 《候鸟的勇敢》最终留给我们的,是留白,是想象,是言犹尽而意无穷的空间。但它不是悲剧的哀婉,而是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它让我们相信,无论天空如何变幻,大地如何冰封,总有一些情感,如那对东方白鹳,如那对问题老人,他们会选择在最寒冷的地方,彼此靠近,用身体的温度,定义什么是家,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最后的、也是最勇敢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感谢文字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