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以身为舟,感触宇宙的浩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一生万物》解读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在手机上刷到《一生万物》这本书时,便不由得想起《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思辨,但在听完樊登老师关于布莱恩・克莱格《一生万物》的分享时,才知道这实际上是一场以人体为起点、通向宇宙深处的科学漫游。在“向内探索”到“向外遥望”的碰撞中,让我们懂得人体并非是孤立的皮囊,而是宇宙的微缩景观,每一寸肌肤、每一滴血液、每一根发丝,都藏着跨越百亿年的时空密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最震撼的莫过于人身上原子数量的表述:人体由7×10²⁷个原子构成,这一数量比宇宙历史的秒数还多10亿。“原子永生”的概念,让人对“死亡”有了全新认知——生命会终结,但身上每一枚原子,或许来自几十亿年前的恒星爆炸,曾是阳光、海洋、远古树木的一部分,未来又可能成为云朵、土壤或另一个生命的组成。个体从未真正“消失”,只是以原子为媒介在宇宙循环中迁徙。这种联结感具象而深刻:此刻构成人类手指的原子,或许曾触碰过恐龙皮肤、沐浴过寒武纪阳光,人体由此成为宇宙历史的活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头发和指甲是的“死亡的组织”,这颠覆了多少人对日常事物的认知。日常修剪的头发、指甲感觉不到痛,其实它们早就没有生命;头发仅发根毛囊存活,而指甲是由角蛋白构成的,一旦角蛋白细胞被推出皮肤表面,它们就会死亡并变硬;白发并非“白色”,而是失去黑色素后散射光线产生的视觉错觉。更有趣的是“人类与大猩猩体毛数量相同”的真相,让人更加惊讶,人类并非“进化得更高级”,而是体毛变浅变短,这种“失败的进化”反倒成为人类文明的推手:无厚皮毛保护,人类更少争斗、更依赖合作,最终形成庞大族群。这揭示出进化并非“朝着完美前进”,更多是“意外的副作用”,正是这些看似不完美的偶然,造就了如今的人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话题转向“原子的空旷”时,仿佛坠入量子世界的奇幻。按卢瑟福的比喻,原子中的原子核如同“大教堂里的一只苍蝇”,却占据原子99.9%的重量,其余空间皆为虚无。若挤出人体所有原子的虚空,人会被压缩成边长小于五百分之一厘米的正方体,小到肉眼不可见。这与佛陀“万物皆空”的箴言不谋而合,古人的哲学感悟竟与现代量子力学相通。X光能穿透身体,正因看似坚实的肉体本质是“充满空隙的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血液与细胞的章节充满“反差感”趣味。受伤时说脏话有镇痛效果,能切断疼痛与恐惧的联结;人体内细菌数量是细胞的10倍,阑尾并非“无用器官”,而是细菌的“度假胜地”,还能产生抗体……。这些细节表明,人体不是“纯净的堡垒”,而是与细菌、甚至蠕虫共生的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在于与它们达成平衡,而非消灭所有“外来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双眼的章节让人充满想像。人们看到的星座,不过是“相像拼图”,同一个星座的星星,彼此距离可能是它们与地球距离的数倍;视网膜上的成像本是模糊、倒立、带色差的,是大脑通过“修图”让人看到清晰世界;肉眼能看到的最远距离,是250万光年外的仙女座,此刻看到的光为250万年前发出,那时人类尚未诞生。鹰的眼睛能看到紫外光,靠兔子尿的紫外反射捕猎;过去模拟电视的雪花点,可能是13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的余波,身边最普通的事物,都可能是宇宙的“信号接收器”。“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就在你指尖”这句话,让人感受到渺小与宏大的交织,我们所处的每一寸空间,都是宇宙起源的“原点”,因那个无体积的奇点膨胀后化作整个宇宙,人类既是宇宙的产物,也是宇宙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脑的章节让人对“思考”与“创新”有了全新理解。这个仅占体重2%、却消耗20%能量的器官,用能量消耗解释了“不爱动脑筋”是遗传基因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由于物质极度匮乏,为了避免高耗能,于是人们养成了凭本能决策的习惯,这种“路径依赖”代代相传,于是出现了许多人“不爱动脑筋”生命本征。而创新,是大脑在“放松时”出现的“细小的神经元通路”:阿基米德泡澡时喊出“尤里卡”(古希腊语,意思是“好啊!有办法啦”)、人们散步时突然想通难题,皆因大脑压力减小才跳出创新思维。“决策的秘密”同样有趣:人们往往先做出动作,再为动作找理由:扔杯子时先扔再意识到“要扔”,抛售股票时先卖出再合理化“为什么卖”。这表明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所谓“理性”,不过是大脑为本能找的借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最后,“始祖塔”的比喻让进化论变得具象而温暖。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塔,顶端是自身,往下依次是父母、祖父母……一直延伸到30亿年前的单细胞生物。人类与黑猩猩的始祖塔99.7%相同,仅在塔顶分道扬镳;人类与老鼠的共同祖先生活在75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进化不是“突变”,而是如彩虹般连续的渐变,无明确“物种界限”,却在漫长时光里,从海底火山口的单细胞演变成能思考宇宙的人类。这种“连续的变化”,让人对“生命”充满敬畏,人类不是“万物之灵”,而是进化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与黑猩猩、老鼠、甚至细菌都有着共同祖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一生万物》,并没有学到了多少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是让自己学会“以身为舟”——透过身体遥望宇宙浩瀚,透过日常细节发现世界神奇。正如作者所言,希望人们下次望向镜子时,能多花1秒钟赞叹“造化之神奇,科学之伟大”。这种对科学的好奇、对生命的敬畏,正是忙碌生活中最该保留的“赤子之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