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加速的童年

山中乡里巴人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下旬,我陪孙子在学而思上暑期补习班。那天阳光斜斜地铺在教室外的水泥台阶上,泛着白昼的余温,蝉鸣从路旁的小叶榕树中传来,沉闷而滞重,仿佛也被这酷暑压弯了声线。上午放学时,我的孙子忽然扑进我的怀里,小小的身子微微颤抖,随即哭了出来。我的心猛地一缩,连声追问怎么了。他抽泣着不语,小手死死攥住我的衣角,指甲都泛了白,良久才哽咽道:“爷爷,没几天又要开学了……这个假期,都没开心地玩过。”话未落,泪水又涌出,顺着我的脖颈滑进去,使得我心头一颤。我轻轻拍着他的背,一遍遍说着“现在的孩子要提前学、要抢跑,要为将来打基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可孙子说的那句话却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深刻地割在我心上——这不过是个八岁的孩子,本该在草地上打滚、在树荫下捉蝉的年纪,竟已学会发出“没开心的玩过”的沉重叹息。</p> <p class="ql-block">我低头看着他那湿漉漉的脸,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别说是暑假,就是在平时也都赤脚踩过溪水的清凉,是一条橙摆在院坝里数星星的夜晚,是和小伙伴追着萤火虫跑半里路的欢笑。而如今,他的暑假,是一张密密麻麻的课程表,是算术、英语、语文、思维训练,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班,都是“不能输在起跑线”这七个字沉沉压在他稚嫩的肩上。我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安慰的话,却发觉自己也说不出真正的答案。我们总说为了孩子好,可到底什么才是“好”?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或是班年级中的名次,还是童年里那一声发自肺腑的笑?我抱紧他,像抱紧一段正在消逝的时光,心里默默问:这趟名为“成长”的高速列车,是不是开得太急了,急到连孩子回头望一眼童年的机会都不给?</p> <p class="ql-block">我生在新中国,只与祖国小四岁。那是一个从废墟上挺立而起的年代,山河初定,万象待兴。家徒四壁,衣是补丁叠补丁的粗布,饭是粗粮淡饭的日常;寒冬里从未穿过两条裤子,脚底常年赤裸,袜子是年节才敢奢望的温暖,炉火常因缺煤而熄灭,冷风从墙隙钻入,如刀割肤。可奇怪的是,在我们那时的童年心中竟无一丝悲苦,只有一股滚烫的热望在血脉里奔流。童年的记忆,是赤脚踏过田埂的风,裹着泥土的腥气与庄稼的清香扑面而来;是夏夜躺在长条橙上仰望星空的静谧,萤火虫在屋角轻舞,像是天边坠落的碎光;是和小伙伴们在晒谷场上追逐那点点微芒,笑声撞破夜的沉寂,惊起一树月影;是偷摘邻家地里的黄瓜被追得满山跑的狼狈与得意,裤腿沾泥,嘴里还嚼着清脆的黄瓜香。</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的书包很轻,心也轻。每天放学,书包往墙角一扔,人便如小鸟般飞出门去,屋前的竹影、水果树影筛下斑驳的阳光,踩在脚下的影子跳来跳去,像在和我玩捉迷藏。父母亲从不问我们“今天学了什么”,只在天黑前喊一声:“回家吃饭!”那声音穿过庄稼地、穿过山坡,飘在晚霞里,裹着灶火的暖和苞谷饭懒豆腐的香,是我童年最温暖的钟声。考试考砸了?顶多换来一句“下次要用点心”,他们从没有拿“别人家的孩子”压得你喘不过气。祖辈们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头一明一灭,像夏夜的萤火。他从不训我们,只说:“人这一辈子,走得慢不怕,怕的是走歪了。”我看着他似懂非懂地直点头,可心里却像被风吹开的窗,透进一股清亮。我们像野草一样生长,无人修剪,却也绿了一片山坡。在田埂、山坡上疯跑,爬到树捣小鸟,笑出眼泪。夏天我们光着屁股跳进小河里去摸鱼,脚底踩着滑溜的各种石头,一不小心摔个屁股蹲,溅起的水花比鱼还欢。秋天到山里边去打板栗,摘杨桃、野梨子;到山上从树枝上採红叶,将叶子夹到书中,等它干透了,叶脉像一张泛黄的地图,写满无人知晓的远方。冬天呵着白气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手冻得通红,却舍不得进屋,仿佛一进门,童年就关在了门外。</p> <p class="ql-block">从睁眼的瞬间开始,孩子便被推入一场没有起跑线的竞速,仿佛人生刚启程,就已经在追赶某种看不见的终点。奶瓶还没拿稳,早教广告已塞进推车把手,那些印着“赢在子宫里”“胎教决定未来”的宣传单随风轻晃,像一张张预示命运的符咒。三岁背诗,不是为了童趣,而是为了在亲戚面前表演“神童”;四岁识字,不是为了阅读,是为了能提前读小学课本;五岁弹琴,指尖在琴键上哆嗦,不是出于热爱,而是为了考级证书上多一个编号;六岁刷题,本该在草地上打滚的年纪,却已坐在桌前演算应用题,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盖过了窗外的蝉鸣。甚至小孩还没出生,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接受“胎儿教”,胎教音乐循环播放,语文数学英语轮番上阵,仿佛连梦境都不能逃脱这场预演。每一步都像被倒计时催促,时间成了最冷酷的监工,滴答作响,不容喘息。</p> <p class="ql-block">书包沉得压弯了肩膀,里面装的不只是课本,还有父母的焦虑、老师的期待和社会的规训;周末排得比成年职场人还满,上午数学、语文;下午英语、晚上钢琴,中间穿插体能训练和思维拓展,连喘口气都要计算卡路里。天刚蒙蒙亮就得爬起,睡眼惺忪地被叫醒,嘴里念着课文,囫囵吞下几口早餐就直接往校门奔跑,校门口的包子铺老板都认得这些“小考生”,一边递早餐一边叹气:“这么小,怎么比我们还忙?”夜里十点台灯仍亮着,光晕笼罩着一张稚嫩却疲惫的脸,作业本堆成小山,橡皮擦屑像雪片般散落,错题要用红笔反复订正,仿佛错误本身是一种罪过。有的孩子甚至熬到半夜一两点,家长守在一旁,困得直点头却又不敢睡,生怕漏掉一个打卡任务。节假日不是在补习班上,就是在赶往下一个班的路上,地铁、公交车上常见背着书包的小身影,低头刷题,眼神空洞,像被抽走了灵魂。家长群里的打卡接龙从不停歇,听写、背诵、打卡,语音一条接一条,视频一个接一个,仿佛慢一步就会掉队,落后一拍就注定被淘汰。群里有人发孩子深夜写字的照片,配文“坚持就是胜利”,底下一片点赞,没人问孩子的眼睛会不会近视,肩膀会不会变形,心里会不会委屈。这场竞速没有发令枪,却人人都在奔跑;没有终点线,却总觉得落后就会万劫不复。而孩子们,在这场名为“成长”的马拉松里,还没学会走路,就被迫学会了冲刺。</p> <p class="ql-block">有人信奉“不打不成器”,真动起手来,孩子默默站着,像一株被暴雨压低的幼苗,连抽泣都压抑着。最揪心的是,他们甚至忘了怎么玩。曾听人说起,一个八岁男孩被问“最喜欢怎么玩”时,歪头想了许久才答:“写完作业能看十分钟动画片。”那一刻我心头一紧。童年本该是赤脚踩泥、折纸飞机、树下听蝉、口袋里藏玻璃珠的时光,可现在的孩子,连安静发呆都成了奢望。我们总说“为你好”,可什么才是好?是成绩单上的排名,还是他们眼中逐渐黯淡的光?见过太多孩子,考了满分却面无表情,拿了奖状也不展笑颜。他们乖巧、优秀,像被精准编程的机器,却弄丢了最宝贵的东西——那种毫无顾忌大笑的本能,那种对世界充满惊奇的目光。有时我会想,我们是不是跑得太急了?把整个未来都压在稚嫩的肩上,却忘了他们还小,小到该为一只蚂蚁搬家停下脚步,为一片像小狗的云雀跃欢呼。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天才,也不是每段童年都得用分数丈量。能不能慢一点,让他们先做回孩子?哪怕只是放学路上多跳两下,或在雨天踩个水坑笑着跑开,那才是童年本该有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在教孩子如何成功,却很少教他们如何感受。如何在风里听见歌,如何在雨后看见彩虹的弧度,如何在爸爸妈妈递来热汤时,自然而然地说一句“谢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才是生命真正的底色。可如今,连“发呆”都被定义为浪费时间。家长群里转发着“别人都在学”的焦虑,仿佛童年是一场必须赢在起跑线的赛跑。可孩子不是赛马,他们是春天的芽,是清晨的露,是需要时间舒展的蝴蝶。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短文,说的是一个孩了,在美术课上画了一幅“不像样”的太阳——它长着牙齿,眼睛歪斜,还流着鼻涕。老师皱眉说“这不像太阳”,可这孩子小声说:“我觉得它今天心情不好。”看到那一刻,我真为这孩子高兴。他还没被驯服,还敢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早早给他们套上沉重的壳,忘了童年本该是轻盈奔跑、大声欢笑、毫无理由相信明天的日子。真正的“为孩子好”,或许是允许他们笨拙,允许走神,允许写完作业后只是望着窗外的云发呆。能不能别再用“优秀”绑架他们的快乐?让他们长大后回忆童年,想起的不只是补习班和错题本,还有草地上打滚的痛快,为一颗玻璃珠争得面红耳赤的认真?童年不该是苦修,它该是笑声在巷子里回荡,是书包装着泥巴做的“宝藏”,是摔倒了哭完又笑的单纯。我愿这晚风拂去他眉间倦意,愿这夜还他一个没有作业的梦。哪怕世界再快,也请允许孩子,在放学路上,慢慢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5.10.1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