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的文人墨客之作,开卷有益,有幸分享和欣赏淄川区政协原书记王秉忠先生的佳作。高红斌​

高红斌~江河《岁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10月17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淄川区文联王继训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秉忠‖为时代留下真实的记忆——由“王贵子们”和“文峰山”说开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淄川区政协原书记王秉忠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王继训先生的第六本文集出版发行了。想先睹为快,就在微信中给他发了句“盼一睹芳容”。次日清晨继训就把书送到了我家。26万字的文稿,我硬是用了近两周的业余时间,仔仔细细、认认真真,以目光作手,把每行每页都抚摸了一遍。读书过程,如倒啖蔗,渐入佳境。不由感同身受,萌生了写点感想,与继训同振共鸣的冲动。可是,当读完附录中的4篇评论文章时,那种一路相伴的心跳眼红之感陡然而蔫。细细品品他们论文中精巧的见解、丰赡而又自如的发挥,回头再体味郑峰先生的序言,就更是临纸而怯不敢下笔了。“毋持布鼓过雷门”,会意之处,实难言表,我甚至有点颓废的心情生出。鲁迅说过:“创作家大抵憎恶批评家的七嘴八舌。”我惕然而惊、怵然而罢,便怅怅不乐,把书放回到了书架上。过了一些时日,我的思绪依然萦绕在文集《幸福在招手》上,心心念念再拿书闲翻。书中自序道:“衷心期望新老朋友们能光临这个驿站,在此多多驻足,把盏品茗,评头论足。”我知道,继训是真诚希望甚至焦急等待着大家来“七嘴八舌”的,这种盛情雅意岂能辜负?于是我萌生急迫,先用微信给继训发了这样一句话:“展现时代变迁中的坚毅与思考,为时代留下了真实的记忆。”二汪曾祺说过:“写评论最好联系到所评的作家这个人,不能只是就作品谈作品。就作品谈作品,只论文,不论人,我认为这是目前文学评论的一个缺点。”那么,我们就一边谈继训、一边谈继训的作品吧。屈指算来,认识继训时,他三十岁多点,我还不到三十——弹指已三十五年有余了。交往延续至今,未曾有过间断。人与人之间,相识容易相知难,这是缘。缘起于初见,情长于岁月。他的才识与学养,他的勤奋与博雅,他的为官与为人,他的责任与情怀,都受到众人的称赞和尊敬。初读继训的文章,是在1988年末。当时郑峰部长送给我一本由他主编的报告文学集《般阳新潮》。书中文章采写的都是当时区内乡镇、村庄、企业如火如荼的风云际会。其中有继训创作的《采自峨庄塯的花束》一文,写的是淄川区峨庄乡被表彰为全国小流域治理先进单位的事。关于这篇文章的采写过程和心得,继训后来在不少作品中有所描述。文章生动练达,在对生活的思索与咀嚼中,为我们展示了他所看到、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显示出他的创作是有相当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学准备的。前日我又找出这本集子十分认真地读了一遍。当时读去,字字句句印入心中,颇感心有戚戚焉。那时人民的温煦、干部的高洁、干事的光彩与生活的美好,是多么令人流连。现在读来,更是深觉其然、余韵回甘。依然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依然感觉到有一种特别充沛的革命激情,依然感到有一种浓烈的令人折服的艺术力量。从《英雄本色》到《面对故乡》,从《红黑变奏》到《王继训中篇小说集》,再从《故乡礼赞》到今日的《幸福在招手》。整整6本厚书,每一把卷,就会感受到一番愉悦和开心,它聚集着众多生命的律动和世界的喧嚣。我有时就㧟着头皮想:一个业余写作者,几十年笔耕不辍,除了纷繁的行政事务,还有那些婆婆妈妈的日常,竟然矢志不渝,锱铢积累下近300万字文字,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各种各样的经历,伴随着经历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感情,当这些感情变成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时,人就想把这些感情体验表达出来。应该说,写作是他生活的本体的一部分。他视文学如生命,那番忠诚那番痴拗,实在是很难有人能望其项背的。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文景观、一种精神花朵。每一个真正有些阅历、见过世面的人,他们一生经历中,都蕴藏着构成若干文学作品的素材。只有那些一生中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对人生有着深深的感情和执着的热望,始终坚持不懈追求的人,才会提起笔开掘自己身上的文学富矿,努力创作,奉献社会。继训表现出的这种高昂的创作热情和成熟的文学劳绩,我想这就是一种文学自觉。总体说来,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浮躁的,文学也不例外。继训却默默地尽着自己的本分,凭着这份坚守与本真,凭着这份豁达和豪迈,用诗性的浪漫、温柔的怜悯、开阔的胸襟、炽热的激情,在日里夜里对人间生活和人类命运进行着敲打和召唤。他的这些文字或许有生活缺失时的遗憾和补偿,更是生活丰富时的泛溢和歌唱。继训之所以能成为继训,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配得上他所在的时代。他1987年30岁加入了省作协,2022年又成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他是时代之路上行走的歌手,他创作的都是如歌的行板。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三鲁迅说:“研究文学是一件事,做文章又是一件事。”对于继训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已经有不少的名家作过分析,我不想多所论列。在此,我想先说说继训的小说“重写”。关于小说的再创作,继训称之为“重写”。《幸福在招手》是由一个万余字的短篇小说《王贵子的决策》,扩充“重写”成二万多字的中篇小说的。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竟然在著名文学期刊《中国作家》2025年第3期发表了,并做了重点封面推荐。“如果我不喜欢重写,便不会有《幸福在招手》问世。重写让王贵子的形象立了起来,让这个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我读过刘醒龙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天行者》,就是延续并深化了他早年的一个中篇小说《凤凰琴》。《天行者》在此基础上,将人物命运置于更广阔的时间跨度和更复杂的社会变革中,“见证着良知和道义在人心中的运行,使作品的意蕴凝重而旷远”。从小说看,《幸福在招手》是新时代乡土小说的重要收获,小说的主导性旋律呼应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主题和中国作协“新山乡巨变”书写计划的写作路向。当然“新山乡巨变”主旨是推动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幸福在招手》作为一个中篇小说,在内容上深入当下农村现实,灌注着作者对当下乡村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深情想象。这个作品篇幅不是太长容量却非常丰富,在这个故事中寄托了作者对当代农村、乡村振兴的认真而独立的思索,流露出作者体察民瘼、关切民生的可贵的感情。作者用自己朴素而平实的笔触给我们刻意描绘的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小说写得很家常,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更具深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笔下人物的理解、同情和敬意。就像汪曾祺说的那样:“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应该说,继训每一次的“重写”,每一次的再创作,都是一次新的探求和实验。他就是在这种不懈努力、顽强实践中坚定地前进,有所发现,有所体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不断地发展着对社会生活中的新形态、新人物的敏锐的观察和反映的能力。以个体生命的感动,辉映着时代的宏阔回响。《幸福在招手》,是继训创作达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四创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与典型性,是作家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作家在艺术上达到何种成就的一种标志。纵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关于农村、农民题材的作品是最为丰富、最为深切的,乡村在文学中的变革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主潮。中国作家是熟悉农民的,从鲁迅、茅盾、赵树理到柳青和浩然,写了不少生动的农民形象和典型人物。赵树理小说被视为“民族形式的里程碑”,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柳青从梁生宝的身上“倾听热血与信仰从时代深处传来的恢弘交响”,被路遥、陈忠实视其为文学偶像。浩然坚持“写农民,为农民写”,被誉为“中国广大农民的代言人”,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王贵子这个形象是在作者心中孕育已久,而且经过情感的繁复而充分的浸润的。作品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大都具有一种质朴的、使人感到亲切的生活气息。作者从时代变革的层面剖析了这些农村小人物的内心情愫,王贵子这个农民形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被作者赋予厚重的社会意义和现实分量的。马克思说:“人类和自己陈旧的生活形式告别,总是要经过许多阶段。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王贵子及诸多人物的善良和某种顺从的内心世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真实反映。从屈从于某种权势发展到反抗性的状态,随着现实形势的变化,展现着必然的发展趋势。到最后,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绘已远非昔比了,“王贵子堂而皇之地上任了”,我们看到了人物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色调。作品中发出的闪烁不定的幽深的光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有他的一番巧思匠心存焉。这是一个时代、一段生活、一群人的独特记忆,这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态度。文集中的《转机》,也是值得细读、颇堪回味的优秀之作。它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个人奋斗的历史,更是在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和道德的拷问。令我披览忘疲,击节赞叹。小说对王达志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淋漓尽致、清澈透明的,表现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有血有肉的真实内容。米兰·昆德拉说过,小说的精神是复杂的精神。有读者说:“王达志就是作者自己,作者自己就是王达志。”是也?非也?这让我想到毛泽东老人家与赵朴初的聊天,他以开玩笑的口吻问赵朴初:“佛经里有些语言很奇怪,佛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佛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先肯定,再否定,再来一个否定的否定,是不是?”赵朴初会意地笑了,从毛泽东的话里可以听出,他很熟悉《金刚经》。在全部佛经中,《金刚经》是精华。“佛说”“即非”“是名”,就是《金刚经》的主题。但赵朴初并不完全同意毛泽东的话,他笑着说:“不是。是同时肯定又同时否定。”文学创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肯定、自我观照、自我确证、自我实现,也就是说,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人的感情的“自我表现”。蒙田就说:“每一个人都是整个人类状况的缩影。”应该说,王达志身上有作者的影子,甚至很大程度、很多方面地接近作者。但是,“接近”不等于“就是”。苏格拉底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自觉,不要人云亦云。”一部小说,长到数百万字,短到几千字,都积蓄着作家的血泪,他用犀利的目光和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对人类的悲悯、对社会的批判、对历史的同情、对自然的热爱,通通融化在小说的文字里。这篇小说还提醒我们,在追逐个人成功的今天,不该忘记那些在我们最需要时给予我们重要影响和许多帮助的贵人——丁部长、张馆长、刷子姑娘和杨副馆长、甚至村里的那位张书记。这样念旧的人,现在不多了。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时代生动的注脚。王达志和王贵子都是时代的旧人了,继训的小说,却让我们从这些旧人身上时时悟出新义。五《朋友变奏曲》,对现实农村发展进程中的步伐描述得生动淋漓,凝聚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展示了生动的人性深度。它通过对现实世界中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的描写,十分成功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这熟悉的人生世相,让我回想起二十五年前,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到我工作的镇村就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搞调查研究时的情况。在工作汇报过程中,我们谈到了原罪问题。当时大家对这个话题是比较敏感的,许多同志不敢碰,唯恐踏进“雷区”。凡是优秀的作家,都在尽全力地赋予小说独有的气象,这种气象的体现不在于小说题材的宏大,不在于小说场面的铺陈,而在于小说思想的深邃度和穿透力。《朋友变奏曲》的原罪描写,贯穿了整部作品,是作者对人类灵魂的拷问,显示出作者的原罪批判意识。小说中的秋波、黑二、青鸟这些人物,仿佛是放在显微镜下剖析,构成了作者写作的核心。作者笔下的人物多是善与恶的统一体,这些人的身上有善的光辉,也有恶的阴影,人类善恶共存,光明与黑暗共生。作者意在唤醒沉睡的人的灵魂,呼吁普通大众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探讨的空间。“黑二蒙着一床毛巾被迷迷糊糊睡了一天一夜……”到此,读者应该感受到,一种由心而发的真正的彻底的自省可以净化自身,减少对他人的作恶。反省自身,冲破私欲,让整个作品贴近现实,让读者感受到这人间的满满的温暖。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生。小说既有着现实的批判,更有着心灵深处的拷问。但丁的《神曲》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将人类的“原罪”归纳为傲慢、忌妒、愤怒、懒惰、贪婪、贪食、贪色等七宗罪。这些罪恶被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是导致世俗犯罪的根源。但丁通过地狱、炼狱、天堂的三重叙事,展现了人类在罪恶与救赎之间的挣扎,强调了信仰与道德对人性的约束。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生活是一场不由自主的实验之旅,是精神穿越物质世界的旅程。”这就是生活的本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原罪》是这样说的:在我的灵魂中,带着一些真理;在我的想像中,带着一些正义;在我的智力中,带着一些保证!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我的天哪,继训这是用小说的形式,说出了费尔南多·佩索阿诗歌中的精义,这不能不让我惊叹而又称奇了。六爱情,是一支古老而美好的歌。钟情与怀春是人世间的至真至纯。有位评论家说得好:“文学应该让人们理解到爱情的刻骨铭心,爱情的感天动地,爱情的地久天长。文学应该使人懂得怎样加倍地珍惜爱情。”继训唱出的爱情之歌,不俗滥、不虚空,它是人性、是循环在人的躯体中的热血。《黑牛伯父的恋爱》中描写婚后生活的一段:从那以后,经常有悠扬的笛声从我的家中、从文峰山涧、从饲养处里、从田间地头飘扬出来,给村里注入了一种别样的氤氲。这段话让人很感动,这已经让读者体悟到作者笔下虔诚温柔的情爱之光了。人性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是文学创作的灵魂。继训以情感尺度、道德尺度、历史尺度、社会价值尺度来审美文学中的人性。有位学者就说,在文学作品中揭示“人就是如此”,往往比指出“人应该如此”更有力也更明智。我非常欣赏《王家胡同》中文秀这个人物,起初是王生勇的使唤丫头,“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必须采取一种非常的办法去套住王生勇的心灵”。文秀的“爱”是大胆的、朴素的,是那样直接、那样毫无遮拦。文秀让王生勇的生活接了地气,文秀从此变成了贵他娘。在《转机》中,刷子姑娘想在结婚前和王达志吃个饭,“我想让你抱抱”,“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站起身一下将刷子姑娘紧紧地拥在怀里。”......这里,作者没有像贾平凹《废都》那样把人性描写得很深很透。这里,作者没有像王跃文《国画》那样把人性描写得细腻真实甚至叫人向往。这种人性叙事节奏的合理安排,人性描写程度的控制性把握,显现的是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边界感。王达志与刷子姑娘在文峰山相遇——他们在一棵垂柳下的双人连椅上坐下,相互对视了许久。刷子姑娘平静地说道:当初去黄岛没想再回来。可时间久了总不时地对故乡和以往的人和事产生念想……一提文峰山,我就想到你。这不就毅然决然从这里买了房子。转来绕去,人生会遇到许多转机,又会回到许多原点。王达志感慨万千,又不知说什么合适。只是喃喃道:好,好,挺好,挺好,以后我们是邻居了……这就是人生对宿命的无限怅惘。“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句老话最具真实性。小说的结尾,他们的内心各自都有一段“到底意难平”的缺憾——“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应该让我们一起考验一下我们的文学想象力、人生想象力、全面发达的思维能力。小说写到最后,这应该是对王达志和刷子姑娘情感历史的诗意沉思,这应该是一场关于重温旧梦是否可能的沉思,这应该是对那复杂暧昧且代价高昂的呈现,这应该是灵魂自我洗涤的漫长与艰辛。这种美学情绪,既引起了我们对命运深深的困惑,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久久难息的震荡。有因才有果。“一尊还酹江月”,这个“还”字,不只苏东坡在讲,《红楼梦》中也在讲。人生因为情会有许多的困扰,有时你会听到一个人说,我上辈子“欠”你的。如果真有“欠”,那就开始“还”吧,有时是“还”父母,有时是“还”丈夫妻子,有时是“还”那个连结婚的缘分都没有的人。黛玉不是如此吗?黛玉一辈子哭,把眼泪全部“还”完,可是她也没有结婚的缘分。她只是来“还”泪的。还是让我们读读徐志摩在《致梁启超》这封信中的这几句话吧:“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问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七有人说:“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散文是最能吐露本心、表现个性的文体,通过散文能看出一个作家的气质、修养和文字水平。《幸福在招手》一书中有26篇散文,篇篇都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美文。我感觉这些文章与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使我们想到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能使我们想到自己的所来之处和所留之迹。童年的足迹,乡土乡音,抒发出淳朴真挚的情愫。《我娘》中有这样的描写:雨季时节,便有清澈的流水从车辙潺潺而下,委婉如歌,给艰辛的生活凭添一种轻松的声音。这写的是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听觉痕迹。还有:青山、石路、树木、茅屋、少妇、孩童同框交织,好一幅令人陶醉的北方乡村油画。这写的是永远留在记忆里的视觉记忆。这样的描写,是注入了深情的,是一个个浓缩的浸透深情的画面。画面中,有优美,有亲切、有温暖,有诗意。当年底,市教研室编辑《全市小学生作文选》,我的这篇《夜战》竟被选中……她很高兴,深深地亲吻了我的额头一下。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过了孩提时代以后,我娘对我的唯一一次亲吻。亲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母题。阅读这段文字,让我想到刘震云说他的母亲。刘震云的母亲也不识字,但在卖酱油的平凡生活中,用独特的语言和思考方式,为儿子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文学启蒙,甚至成为他理解文学本质的钥匙。有位少数民族作家也说过,当母亲得知他写作时说,“娃娃,这是真主在你头脑中照进了一点光亮。”母亲啊!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更厉害的母亲!《与父共浴》,写的是一个非常真实的父亲,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千千万万人都能遇到的父亲。我架着他的胳膊进了那个金色瓷砖镶嵌的、水汽袅袅的翻着浪花的池子。我撩了水花在父亲的头上背上轻轻揉搓,触摸着父亲衰老的肌肤,感到了圣洁的亲情在内心荡漾如潮。看到此处,读者们一定泪眼婆娑了。正是父子的这种笃厚之情,才闪烁着诗意的光泽,这光泽正是作者所抒发的炽热感情的火花。周立波说过:“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唯其“真”它才“美”,失去“真”也就失去了美。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写他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写他的父亲,都写出了父母的眷眷的心和赤子的拳拳的心。汪曾祺说:“好文章来自认真生活的人。”在继训的散文中,字里行间满含从容雅致的韵味,这些温润绵柔的文字透露出淬炼后的韧性。我们要读的,终归还是这些能带我们进入文明和道德境界的作品。书中还有10篇诗歌。存在决定意识,生活产生诗情。听听继训对文峰山的吟唱吧:父亲曾经赞颂文峰的秀美,让他在文峰山下洒尽了汗水。母亲总爱描绘那般河的浪花,奔流在般阳大地育我生命花蕾。……般河在传唱先辈的祝愿,羽丰回归的孩子忘不了故乡的美。——摘自《父亲的文峰母亲的般河》这就是诗人艾青说的:“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愈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这是作者用诗歌对更多人给予的心灵关照与抚慰。平淡之下,滋味万千。八“鲁镇”是鲁迅小说里杜撰出来的古镇,小说《祝福》《狂人日记》《社戏》《风波》《明天》等篇章的主要活动场所。“鲁镇”是鲁迅笔下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学空间,它既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真实肌理与文化血脉,又凝聚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光芒与精神重量。继训笔下的文峰山,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更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活动场景。他笔下的人物并非是凭空虚构,书中所写的人与事,都是他熟悉的亲朋师友,即使某个人物没有准确的原型,也是融汇了几个真实人物的命运。根据他的描述,他在文章线索的选择上将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爱情遭际等联系在一起,通过文峰山下王贵子、王达志、王生勇等人物串起了他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与他相识的一些人的个性、追求与命运。他对自己的经历充满了强烈的眷恋之情,每一触及,笔下就流淌出感情的浪花。朴素中蕴深情,淡远中见浓重。那种真诚而恳挚的态度满载着他对传统农村的眷念和记忆,不断用故事和人物构筑着独具风貌的文学世界。这一文学生命,载欣载跃,乃沛乃丰,是可以想见的。近日看《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说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作家更是如此。说“更”,是因为于作家而言,故乡确实太重要了,那不只是他生命,更是他文字的来处和起源,是他写作的“根”与“本”。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都是再有力不过的证明。寄身故土,乐莫大焉。“文峰山”是继训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窗口,更是蕴藏无数故事、充满生命张力的素材富矿和灵感泉源。是他有意识地创造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笔下的人物各各独立又彼此勾连,描绘出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圈。我想这是值得那些专业评论家和学院专家们关注的。九我曾把继训的书拿给专搞文学研究的朋友看,朋友说了一串专业术语:作者具有扎实的文学品质,作品既体现了时代精神与书写方向,也展现出成熟的艺术表达和人格魅力。朋友的这一洞见,给我很多启发。文学创作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创作既反映着客观的社会生活,也表现着作家主观的精神世界。作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感情、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个性特征等,都必然会在他创作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出身和生活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也不同,这样在他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个性。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作家要做的,是秉持诚挚、修德、进业之心,在人类的文化空间,为更多的人提供情感和精神坐标,这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根基。就像高尔基所说:“渴望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是人的故有的天性”“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您心中所有的美好的东西,把人身上所有的最珍贵的东西——高尚的、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中也有类似的话:“作家天生是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举凡各个民族各个时代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无不高扬人文精神。”继训的作品总是在对人物的叙述中呼唤人性的善良和高贵。遵从初心本真,追求至善之道,抵达唯美之境,这就是继训想要的境界。想起王蒙有句话说得真好:“写作是对人生的眷恋,对国家的祝福”。十啰啰嗦嗦,新见不多,家有敝帚,煞费踌躇。1980年,我读以群的《文学的基本原理》就知:文学不是文人瞎编的“象牙塔玩意儿”,它本质是“社会的镜子”。鲁迅的短篇小说、茅盾的长篇大作,都是把真实生活提炼加工,让故事比现实更现实,这就是所谓的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学要靠“形象”说话,文学还要写“典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理论的精辟的论述,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关于典型化的要求。写到这里,引述了不少名人的语录(有点名的还有不点名的),无非就是想为自己这些文字增点底气。总自以为不懂文学,不懂文学的审美体验,感受不到文字的魅力与生命的诗意,还去七嘴八舌、夸夸其谈,岂不留人笑柄。就像李泽厚说过的:“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呜呼!还是那位搞文学研究的朋友会给我以鞭策:“文艺评论并不神秘,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做口头上或书面上的交流和分享时,文艺评论实际上就诞生了。”马克思欣赏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子》,不仅寄书给恩格斯,还在信中推荐说:“这本无与伦比的作品必将给你以新的享受。”又想到了鲁迅的话:“到这里,我们所需要的,就只得还是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每及于此,又生感慨。原本打算为继训的书写篇几千字的小文,不承想却拉拉杂杂写了近万字,文字的冗长和繁琐,当然不是为了凑字数。撰写此文,颇有一种打开视野、精神思想纵横遨游的快乐。还有诸多师友的鼓励与帮助,叫我铭感于心,无时或忘。最后,我想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来激励我们: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秉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稿件摘自《聊斋园》2025年第3期(总第96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艺洼地·精神家园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现在来完整地解读“惺惺相惜的文人墨客之作,开卷有益,有幸分享和欣赏淄川区政协原书记王秉忠先生的佳作”这句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的“佳作”,并非王秉忠先生自己的文艺创作,而是他拜读区文联主席王继训先生的小说后,所撰写的一篇评论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整体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句话是一段推荐语,其核心意思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篇体现了两位文化人之间彼此欣赏、精神共鸣的评论文章。阅读这样的文章让人受益匪浅,我很荣幸能将王秉忠先生写的这篇精彩评论分享给大家一同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分层解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惺惺相惜的文人墨客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惺惺相惜:这描述了王秉忠(原政协书记)与王继训(文联主席)之间的关系。尽管二人可能分属政界与文化界,但通过这部小说和这篇评论,展现出他们在精神层面、文化追求上的相互理解和敬重。这是一种超越职务的、基于才华与内涵的知己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文人墨客之作:这里的“作”指的就是王秉忠所写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本身充满了文人的气息和见解,是一件“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开卷有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这个词在这里有两层含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指阅读王继训主席的原创小说本身有益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更主要的是指,阅读王秉忠先生为这部小说写的评论文章,同样能带来启发和收获。好的评论能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作,发现其精妙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有幸分享和欣赏淄川区政协原书记王秉忠先生的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王秉忠先生的佳作:再次明确,这里的“佳作”就是那篇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精彩,见解独到,文笔优美,本身也值得被当作佳作来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有幸分享和欣赏:表达了分享者(可能是高红斌先生或发布平台)的一种谦逊和荣幸的态度,认为能传播和品味这样一篇高质量的评论,是一件美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物关系与事件还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据信息,我们可以还原出这样一个文化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 创作:淄川区文联主席王继训先生出版了一部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 评论:淄川区政协的原书记王秉忠先生阅读后,深受触动,提笔写下了一篇评论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 互动:这篇评论文章深刻地理解了王继训小说的价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两位在文化领域的“惺惺相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 传播:现在,有第三方(可能是高红斌或某个文化平台)读到了王秉忠的这篇评论,觉得非常精彩,于是将其分享出来,并附上了我们正在解读的这段推荐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以,这段话的解读焦点应从“王秉忠创作了文艺作品”转移到 “王秉忠撰写了一篇出色的文艺评论” 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赞美的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继训的小说(评论的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秉忠的评论(被分享的“佳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人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整个事件所体现的淄川地区活跃、高雅的文化氛围,其中退休干部(王秉忠)与在任文化官员(王继训)以文会友,共同推动地方文化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个关于欣赏、评论与分享的完整文化链,生动地展现了“文人相亲”而非“文人相轻”的优良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自DeePSeeK人工智能对本人赘语的解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