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虽然徒步长线走得多了,已经没有了行前的那种兴奋。凌晨还是醒得很早,一直担心昨夜里的雨,已经悄然而过。黎明前的黑暗中,苍穹中星光闪烁。</p><p class="ql-block">卓玛起得很早,为我们煮了酥油茶,粑粑,还特意给我们热了侠辣。提布昨晚高兴,喝得高了,今早没有喝酒。是卓玛举杯为我们送行,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反复说着:扎西德勒,路上小心。</p> <p class="ql-block">天刚蒙蒙亮,丁巴拉着另外两头骡子来了,他的妈妈,以及提布的妈妈都过来帮助备驮上装。女人们默默的忙活着,看得出她们的动作很熟练,也看得出她们对转山很重视。</p> <p class="ql-block">公元2012年10月13日,早上8:20,我们终于踏上转山路了。梅里外转,今天算是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我无法体会到藏民转山朝圣的心情,却有意将此次的外转当做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次天人合一的身心投入。</p><p class="ql-block">提布家在永支大村的山坡上,从他家下到大村需要20分钟时间。在山坡上,刚好看到阳光穿过山沟,永支村沐浴在金色的晨光中。</p> <p class="ql-block">煨桑的青烟渺渺,迟到的杜鹃怒放;河水欢唱,树耳增色,天空湛蓝,心情真好。</p> <p class="ql-block">穿过永支村,步入大村北侧的山谷。按转山攻略讲,转山者都是从永久村翻过对面的山梁进入这条山谷的,那是因为要从羊咱桥过澜沧江。</p><p class="ql-block">而我们是直接上“道”的,因为荣仁桥才建成没有几年。将来,德钦--贡山公路通车后,大道就直接经过永支村。</p> <p class="ql-block">转经路就“挂”在山腰,喧嚣的永支河滚滚而下,这里的河流全都有着夸张的声色,一跌三宕,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小路边,树干上有块牌子,用藏、汉文写着“卡瓦格博转经路”。</p> <p class="ql-block">几乎没有过渡,就开始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横向的河水,纵向的瀑布,构成了立体的水秀,与大山丛林和谐一体。密林挟径,落叶缤纷,“大道”通天。</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道路,应该就是转山攻略上讲的“阿色大道”。</p><p class="ql-block">所谓的阿色大道也许是写功略和游记的驴们转载杜撰,阿色本应是个地名。在原始密林中,有条经过人们数百年间走出来的,宽可两人并行的道路,称之为大道也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没有必要去考证阿色大道的来龙去脉,因为每个走在外传经路上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条“理想大道”。</p><p class="ql-block">人走的多了,涉水的地方就会架起桥来。最初肯定是由简及繁,由独木至板桥。修路架桥本身就是积德之举,总会有善人行此善事。</p> <p class="ql-block">但凡有木桥的地方,都挂满了经幡。在五彩飘扬的经幡中,似乎还能听到那一拨拨朝圣者们历久迷新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整个的上午,都是上坡路。因为是轻装,一路拍片赏景,所以并未感觉疲劳。</p> <p class="ql-block">尽管有的仅是一两间木棚,棚子四周是用树枝和木板作墙,上面用透明塑料布蒙上作房顶,却都同样的有水、有火、有饮料、有食品。并不是先前我们想象中的,途中会是数百公里的无人区。</p> <p class="ql-block">转山路上有了人,恐怕就有了这种小店。木棚专为转山人服务。在转山旺季时,这样的棚子要住上百人。</p> <p class="ql-block">午间,到达山中的小客栈,向导说这里叫永纳。此后的转山途中,每走数个小时后,总会遇到这样围苫着塑料布的简易客栈、小卖部。在此,转山者可以休息、打茶;可以遮风、避雨。</p> <p class="ql-block">丁巴给烧了酥油茶,热了昨晚的剩饺子作为午饭。帅哥没吃多少,只顾坐在火塘边发呆。</p> <p class="ql-block">而提布干脆“绝食”,躺在小卖部的窗下补觉。他说昨晚不胜酒力,喝的高了,现在还难受,不想吃饭。</p> <p class="ql-block">几个老驴分吃了那些已经不成形的饺子,喝口热茶就又上路了。</p> <p class="ql-block">道边上,一株枯树挺立,无枝无叉亦无树冠。地面的根部有个可容一人的树洞,里面是被火烧过的痕迹。其树根抱石,石抱根,成为了过往转山者的休息地。</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密林中洒落着斑斑点点的阳光,“大道”通幽,地上、树上布满了青苔,满目苍翠。</p> <p class="ql-block">一颗巨树的根部,生有巨大的树瘤(权且我这样称呼它)。特殊之物总有神奇之处,它的树洞里被塞进了钞票,顶部还被披上哈达。我的卡卡,也不失时机的出来秀秀。</p> <p class="ql-block">出得林子,攀上山梁(有人称它为小垭口),眼前豁然开朗,前方雪山屹立。我知道,多克拉卡山口在那里等候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永是通和马内通都有着宽阔漂亮的高山牧场,两地相距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一条溪流穿过,几间木棚独立。</p> <p class="ql-block">据说,转山者大多是选择在最下边的永是通扎营。提布选择了更靠近垭口地方,他说那里叫做“德康格地”,藏语的音译,我总是记不住,只能用笔记在纸上。</p> <p class="ql-block">提布住在了他表弟开的客栈里,我们嫌那里拥挤。踏过布满经幡的木桥,再过一个独木桥,来到河边的草甸上。</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草地、开阔的水面、开阔的视野,四周的雪山一揽无余,就在多克拉山的山脚下。真是个理想的营地。</p> <p class="ql-block">独木桥边巨石的对面,有个山洞,有些转山的藏民就露宿其中。</p> <p class="ql-block">与我们隔河相对,暮色中,洞口很快就冒起了炊烟。</p> <p class="ql-block">转山的第一天,天气很好,提布说他国庆黄金周期间带队转山,连续的几天都是下雨。晚上,提布的酒劲过去了,跟我们一样,心情很好。拿了罐啤酒过来,而丁巴不喝酒,只拿了听饮料。</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我们席地而坐,举杯共饮。</p> <p class="ql-block">身旁,溪流的欢唱中夹带着花迷的铃铛声。</p> <p class="ql-block">心绪,象花迷一样开始撒欢...</p> <p class="ql-block">照片2012.10.13摄于永纳--永是通--德康格地</p><p class="ql-block">2025.10 编辑 美篇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