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诗墨同辉》</p> <p class="ql-block">一蓑烟雨任平生——漫谈古典诗词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王彦芬/诗文</p><p class="ql-block">中秋时节,惠风和畅。我因故没有参加三立书画院张志江院长的讲座活动,有幸观看了张志江院长的关于古典诗词与二十四节气的讲座稿,让我沉浸于“古典诗词与二十四节气”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主题中,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典中国的时光之门。在诗词与节气的交融里,我触摸到了古人细腻而宏大的生命智慧,心中泛起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张志江院长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古代智慧”、“二十四节气中的民间习俗”、“二十四节气中的饮食文化”、“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传承”、“二十四节气中的人生哲理”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二十四节气在古典诗词中呈现及现代诗词中的运用。通过张志江院长的课稿,直到深入这个主题,才恍然发觉,诗词是刻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寥寥十字,勾勒的哪里是简单的田园风光?那是一种物我两忘、心与自然默契相通的生命状态。诗人在秋日菊花绽放时,于东篱下偶然抬首,南山轮廓映入眼帘,那一刻的淡然与自在,是现代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难以寻觅的从容。诗词教会我们用更浪漫的眼光观察世界:春风不仅是“吹绿江南岸”的自然现象,更是“不知细叶谁裁出”的奇妙想象;秋雨也不只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物理变化,更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离愁别绪。在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古人对世界最温柔的回应,感受到了诗词背后滚烫的情感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层峦叠翠染青蓝,千里江山笔底含。</p><p class="ql-block">水墨丹青藏古意,一尊锦绣见烟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二十四节气,更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部“自然生活指南”。它不是冰冷的历法,而是古人观察天地、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从“立春”的“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到“冬至”的“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每个节气都对应着天地万物的微妙律动。我忽然意识到,节气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细节:“清明”既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物候节点,也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寄托,人们在这一天缅怀先人、拥抱新生;“冬至”则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寓意,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用最简单的食物庆祝阳气回归,期盼来年丰收。这不仅是农耕文明的遗产,更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与仪式,连接着自然与人文,过去与现在。</p><p class="ql-block">最让我触动的,是诗词与节气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诗词是节气的“文学表达”,节气是诗词的“自然底色”,二者相互成就,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杜甫的《春夜喜雨》精准捕捉了“雨水”节气的精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的及时与温柔,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的感恩;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则生动描绘了“惊蛰”时节的生机,鸭子的灵动与桃花的娇媚,让蛰虫惊醒的春日跃然纸上。而《二十四节气歌》更是凝练了四季流转:“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小满”景致,也有“力尽不知热”的“夏至”辛劳。在诗词与节气的交织中,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图景,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青绿山水画《清夏图》</p> <p class="ql-block">层嶂堆青夏意深,松风涧水共幽音。</p><p class="ql-block">烟岚漫卷清凉境,一轴丹青寄素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掩卷沉思,窗外的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光影。我忽然读懂了古人的生活哲学:他们没有精密仪器,却用最朴素的观察与最真挚的情感,记录下天地万物的变化,写下流传千古的诗篇。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也懂得“诗意栖居”,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反观当下,我们习惯了用手机查看天气,却忽略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习惯了超市里四季如一的蔬菜,却忘记了“春吃芽,夏吃瓜”的养生智慧。或许,我们不必刻意归隐田园,却可以在忙碌中抽时间读一首诗,看一看窗外的四季变化,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的美好。</p><p class="ql-block">这次张志江院长的课稿,使我对古典诗词与二十四节气有了深度的思考,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文化的回归。它让我明白,这些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作为新时代的三立书画院人,我们应当传承这份智慧,在诗意与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活出从容与淡定。愿我们三立书画院人通过张志江院长的讲座都能在诗词中感受美好,在节气中顺应自然,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意人生”。</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书法作品《松龄鹤寿》</p> <p class="ql-block">鹤寿松龄笔底呈,墨痕流转韵尤清。</p><p class="ql-block">毫端自有千秋意,一纸风华寄赤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荷》</p> <p class="ql-block">粉瓣凝脂映碧塘,金芯攒露溢清苍。</p><p class="ql-block">幽姿不与群芳竞,独守濂溪一段香。</p> <p class="ql-block">作者照片 高级摄影师张建新</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字玉一,金玉。高级职称。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结业,路怀中山水画高研班毕业。原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荣宝斋画院研修班施云翔教研室主任,大风堂画学研究会理事、宣传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立书画院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