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禹治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事跡。從堯帝在位的時候,罕見的大洪水淹沒了高山、丘陵。史前的這場毀滅人類文明的大洪水,許多民族都有記載。據《尚書 · 堯典》所述 : 堯帝時,天降大洪水,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不見邊際。在西方相應的時段,《聖經 · 創世紀》也寫道 : “此事發生在二月十七日。這一天,天窗大開,大雨四十晝夜……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這是一場毀滅上一次人類文明的世界性大洪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那時的中國人住在崑崙山附近,因為那裡海拔很高,有些人及時躲到了山上,才得以倖存。這些人後來傳承了中華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人用甲骨文記錄了這段歷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州” 字的甲骨文文字像水中高地,意思是洪水來時可以居住的地方。《尚書 ·堯典》說 : “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丘” 字的甲骨文文字像連著兩座山。《說文》說 :“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意思是自然形成的高地能讓人避水。當時住在崑崙山東南的中原,也就是古代所稱的“中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洪水來臨時,人們逃到高地生活。有一位聖人叫“鯀”,是大禹的父親,他先試著築堤擋水,但失敗了。後來他的兒子大禹繼承這個任務。他不像父親那樣攔水,而是想辦法把水引走,讓水回到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禹帶領百姓在山間開通水路,引積水入大河。他非常辛苦,走遍九州,劈山開河、通川疏水。他三次經過自家門口卻沒有進門,因為怕耽誤治水的時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書中還記載,大禹並非孤身作戰,他有神獸協助。《抱樸子》中說 : “禹乘二龍”,意為大禹駕著兩條龍;《拾遺記》則說 : “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也就是前有黃龍開路,後有玄龜搬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人還特別記錄了 “龍” 字的寫法。甲骨文中的 “龍 ” 字像是一個有角的龍頭連著彎曲的身體,非常形象。《說文》說 : “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也就是說,龍是鱗甲動物之王,既能在黑暗中潛伏,也能在光明中飛騰,能變大、變小、變長、變短,是變化莫測的神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的 “龙” 是簡化字,而 “龍” 是它的繁體寫法。從形體上看,繁體 “龍” 保留了龍角、龍身與龍尾的結構,更具神秘感和象徵意義,尤其在講述古代神話、文化或傳統時,使用 “龍” 字能更準確的表達古人對這種神獸的尊崇和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禹治水成功後,被尊為天子,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他將九州的金屬集中起來,鑄成九個大鼎,象徵天下一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鼎” ,甲骨文像三隻腳和兩個耳朵,是古人用來盛放食物、敬天地的器具。《說文》說 :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大禹在荊山下鑄造九鼎,把每個地方的圖騰和事跡鑄刻其上,象徵九州歸一,也標誌著中華文明在大劫難後重新起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這九個大鼎不僅是器具,更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後人有 “問鼎中原” 之說,意味爭奪天下。據說九鼎鑄成那一刻,有一條龍從天而降迎接大禹—— “鼎成龍去” ,意指大禹完成天命,功成身退,得歸天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黃帝也曾在荊山鑄鼎,如今大禹也在同一地方鑄鼎,象徵著他繼承了黃帝以德治國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漢字裡的 “鼎” 、“龍” 、“州” 、“丘” ……每一個字背後,都藏著一段真實的歷史,也記載著中華文明中那些神奇而偉大的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