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父亲百年诞辰

L.X.Z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于民国乙丑年八月廿六出生在江西省安福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的父亲(即我祖父象性、字论兴,属江西安福梁家族谱的第四十世)在兄弟仨中排行老二,我父亲七岁时其母病故,十岁又失去父亲后过继给无儿的伯父(象懼、字六兴),不久后这位伯父也因病去世。颇有文化功底、淞沪会战时当过官长文书——我父亲的叔父(象悟、字聚兴)收养了已成孤儿的亲侄,我的父亲在我叔祖父家读完了小学并长大成人</p> <p class="ql-block">  父亲小时候与同村的小伙伴们的一张合影(前左一为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  在我叔祖父找朋友帮助下,20岁出头的父亲辗转到了湖南,进了周林记铁工厂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成了一名正式的起重工。初期参与过的建设项目并不多,然而在湖南和平解放后他与一些同事参加过多处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这是沅江黄茅洲建闸工地建设照</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我父母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父亲摄于长沙的单人照</p> <p class="ql-block">  1956年,在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周林记铁工厂成为公私合营企业,在省重工业局的安排下,我父亲与铁工厂的部分工人于1958年来到了涟源县娄底镇,汇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涟源钢铁厂的大军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父亲与共同参加涟钢建设的同事于1959年春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与他熟识的同事和朋友</p> <p class="ql-block">  左上: 喻世华 左中: 刘仁才 左下: 樊雨阳 右上: 周兆祥 右下: 贺善保</p> <p class="ql-block">  我和在长沙出生的妹妹1959年跟随妈妈从省城来到娄底,一家人最初是住在农民家里,后来搬入了黄泥塘干打垒土墙且无天花板的一间平房(数年后公家用石灰粉刷了墙并添加了天花板),由于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及在“退要退够”调整政策的影响下,涟钢建设工程也随着下马,但还是保住了一个高炉生产。父亲和他的同事在高炉检修时经常顾不上回家吃饭,我就承担了为父亲送饭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为执行国家的调整大计,此时的涟钢不得不安排大批工人返回乡下。我父亲也曾想过下放回老家种地,但开明的机修车间领导觉得父亲当时技术比较过硬——五级工——应以利于厂子的长远发展而让其继续留下,大约两年后我父亲晋升为六级工。此后十余年内即使遇到工资调升时,他都让给了工资较低的同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居住在同一栋的左右邻居,为欢送回乡的贺善保同志而拍摄的留念照(后排左为倪志远 右为袁桂生 我父亲居中 前排左一是7岁的我)</p> <p class="ql-block">  我从5岁起至正式入学前已认识了数百个汉字并牢记于心,这都是我父母亲耐心指教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住在我家后栋邻居的亲戚1963年夏天来涟钢时,某一天的清晨为我们全家拍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江西安福老家因我的叔祖父解放初被划为“工商业兼地主”成份,他解放后才出生的小儿子(我的堂叔)一直因家庭出身不好在村里屡遭歧视,并且还要承担照顾逐渐病瘫的双亲备尝艰辛,劳累过度患了胸膜炎,写信告诉了我父亲。父亲将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余钱寄回老家使我叔转危为安。后来叔叔深情地同我说过我爸是他的救命恩人。</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1975年春节我叔、婶和出生不久的长子与两位姑姑及子女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叔一家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叔全家三代同堂的2024年春节拍摄的大团圆全家福,此时他老人家75岁了</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童工出身后来当过十多年公安干警的我唯一亲舅,曾因是非颠倒的境况下蒙冤,被广西罗城煤硫矿的造反派打得奄奄一息,当准备处理后事之时,是军宣队的及时进驻解救才幸免一死,被打伤终身致残的舅舅后来一次次去北京上访,每每在困境中得到了我父亲的绵薄资助,文革结束后冤案终于得以昭雪,也许“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吧,我舅最后活到了89岁。</p><p class="ql-block"> 我舅在五十年代拍的几张旧照</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建成的涟钢大桥最初只是单车道双曲拱桥,作为起重工的父亲在建桥之前曾与建桥的多名员工到道县等外地考察过,参与了吊装方案的讨论,通过众多建桥人员的共同努力成功完成了建桥任务。</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数十年前的涟钢大桥已改建成了双向通道的新大桥</p> <p class="ql-block">  当全日制学校的学制缩短且改为春季招生后,我于1972年2月在涟钢职工子弟学校(后更名为涟钢中学)初中毕业,上山下乡当了三年半知青后招工进厂当了工人,在涟钢工作到60岁正式退休。</p><p class="ql-block"> 1979年,为了让在涟钢出生的、已下乡农村数年后才进入粉尘严重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振兴水泥厂的华妹从根本上改善她的工作环境,我父亲不得不提前退休而让女儿顶职当了一名全民所有制的职工。</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父亲退休后我们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外婆在江西永新因突发急病不幸去世,舅舅残疾从广西回家不便,我妈妈还在上班并且晕车未能回老家吊唁,只有我的父亲正好已退休在家,他带着我母亲的怀念之情,舟车劳顿赶往永新东田村,为我外婆送上了最后一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五十年代我舅舅和外婆在一起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在居住了二十年的干打垒平房后,八十年代初终于分到了一套居住面积为33平米的两室一厅住房,我结婚后排队多年也分不到住房,儿子出生后我们祖孙三代只能挤住在分给父亲的这唯一的房里,两个妹妹则被迫将床锯短住到经改造后的原厨房</p> <p class="ql-block">  通过我父母亲的悉心培育,我儿子度过了幸福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夏天,儿子在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公园里游玩的父子俩</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出生于涟钢的华妹和霞妹一同参加了总厂团委举行的集体婚礼。</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两个妹妹结婚后拍摄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父亲将挚爱的唯一孙子带到了进幼儿园,生前却未能见到自己的小外孙。</p><p class="ql-block"> 从这两张照片中可见爷孙俩的心情是多么愉悦呵</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生前留下的唯一的个人彩照</p> <p class="ql-block">  1988年5月25日深夜,由于医院年轻医生的误诊而导致我的父亲突发脑溢血抢救不及而不幸去世,依据父亲每年想回老家住半年之生前愿望,追悼会举行过后父亲的骨灰由我和大妹夫送回江西老家安葬,与他的叔祖母及叔、婶的陵墓安葬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幸去世后的第二年初,霞妹的儿子来到了人间,我们辛勤的母亲则又开始为孙辈们费心操劳了,成了孙辈们的免费保姆,带好了自己唯一的孙子和俩外孙</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昔日的三个小男孩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逐渐长大而变为成年人了</p> <p class="ql-block">  四世同堂大家庭。随着家中第四代的降临人世,我的俩妹和妹夫先后升级成为了奶奶和爷爷,我的妈妈亲眼见证了外曾孙女和外曾孙的出生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三月初六(2024年4月14日)凌晨1时40分,我亲爱的妈妈安祥逝世,享年93岁。遵从母亲遗愿,我兄妹三代人开车将其骨灰送回江西老家与三十六年前去世的父亲一起安葬在梁家祖坟</p> <p class="ql-block">  参加我母亲葬礼的部分亲人和亲戚在历史文化名村——上街村留影,其中内含梁家族谱(西族)第四十一世、四十二世、四十三世三代人</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逝世已三十七年过去了。自从他离世后迄今,我们兄妹均已年逾花甲,我更是已过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纪,而父亲生前与人为善、克己奉公、与世无争、克勤克俭的言行举止还常常一幕幕地映在我的脑海中……父亲的生肖属牛,他的一生,是老实做人的一生,是勤恳做事的一生。他真的象老黄牛一样辛勤忙碌了一辈子,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和后辈们的楷模,他勤俭节约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当我父亲百年诞辰之际,我从母亲的遗物中找到了仅存不多的父亲老照片制做成了本美篇,以纪念父亲平凡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涟钢(一)</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涟钢(二)</p> <p class="ql-block">  父亲自1958年来到荒凉的娄底黄泥塘为建设涟钢奉献了他的后半辈子,若能看到娄底镇逐渐演变为地级的娄底市,看到发展中的涟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步入今天的辉煌,他该有多么的欣慰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注: 我父亲出生日期为农历八月廿六,依照万年历父亲百岁生日与公历对应的日期为2025年10月17日,亦定为本美篇印制日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