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十六日的青岛画院,秋阳正好,风也温柔。红幕高悬,金白相间的“笔墨心怀 宋文京艺事展开幕式”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一封写给岁月的情书,缓缓展开在众人眼前。我站在人群边缘,看着那抹红映在人们脸上,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场展览的开始,更像是一次久别重逢的仪式——与笔墨重逢,与心性重逢。</p> <p class="ql-block">宋文京先生站在讲台后,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如墨落宣纸,沉静而有力。他说自己写字画画,从不曾为展览,只为“心有所寄”。那一刻,台前的花束仿佛也静了,摄影师的快门声都放轻了节奏。我忽然明白,所谓“艺事”,不只是技艺之事,更是心事的外化。他讲到少年习字,一笔一画皆如修行;讲到中年悟道,笔锋渐趋空灵;讲到如今,只愿“以笔养心,以墨见性”。台下有人轻轻点头,像是在回应一段共通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人影流动,有人驻足凝望,有人低声交谈,更多的人举起手机,想把这一刻留住。大屏幕上依旧滚动着展览信息,但人们的目光早已越过文字,投向那一幅幅悬挂在墙上的作品。我看见一位老人站在一幅山水前久久不动,背影微微佝偻,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那一刻,展览不再是单向的展示,而成了无声的对话——画在看人,人在读心。</p> <p class="ql-block">几位嘉宾围坐在前排,有人发言,有人倾听,气氛庄重却不压抑。灯光柔和地洒在他们肩头,像一层薄薄的墨晕。我注意到一位老者胸前别着红花,白发苍苍,却眼神清亮,仿佛从某个旧时代的画卷里走出来的人物。他们谈论艺术,也谈论生命,言语间没有浮华的赞美,只有对“笔”与“心”之间那条隐秘路径的真诚探寻。</p> <p class="ql-block">仪式进行到交接环节,几位先生神情肃穆地传递一份文件,像是在完成某种精神的托付。摄影师穿梭其间,镜头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我忽然想到,这些看似程式化的环节,其实正是文化传承的具象——不是靠口号,而是靠一次次躬身、一纸文书、一个眼神的交接,把某种东西稳稳地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现场依旧忙碌,有人调整展板,有人核对名单,有人在低声协调流程。我站在角落,看着这群为艺术奔忙的人,忽然觉得,一场展览的开幕,不只是艺术家的高光时刻,更是无数人默默托举的结果。那些看不见的准备,那些琐碎的细节,最终都化作了这一刻的庄重与美。</p> <p class="ql-block">合影时刻到了,大家纷纷聚拢到红幕前。男女老少,穿得正式,胸前红花如点点心火。有人站前排,有人站后排,但笑容都是一样的真诚。我挤在人群边缘,努力挺直身子,心里却在笑:这哪里是合影,分明是一张“文脉同人”的全家福。我们未必相识,却因一场展览、一位艺术家、一种共同的审美,站到了同一片光影之下。</p> <p class="ql-block">走出画院大门,回望那块写着“青岛画院”的牌匾,阳光正斜斜地照在上面。人群散去,笑声渐远,但那份庄重的气息仍萦绕在空气里。我掏出手机,翻看刚才拍下的合影,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记录,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切片——我们曾在此刻,共同见证了一种文化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展览结束后的合影更显轻松。几位嘉宾站在展板前,笑容舒展,有人搭着肩膀,有人比着手势,像是一群老友终于完成了某件大事。我看着他们,仿佛看见了艺术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孤高冷峻,而是温暖、共享、彼此照亮。那块写着“青岛画院 宋文京艺事展”的红板,此刻不再只是背景,而成了某种精神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深色西装的先生正在发言,语调平稳,却字字有力。他说宋文京的笔墨,是“生命的笔墨”,不是炫技,不是取巧,而是“从心里长出来的”。展板上的书法图案静静铺展,像一条条通往内心的路径。我站在后排,听着,看着,忽然觉得,艺术最动人的地方,或许就是它能让我们在喧嚣世界里,突然安静下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段文字静静讲述着宋文京的艺术之路。他说自己的创作,是“在笔墨中修行”,是“以艺术安顿生命”。文字不长,却字字如刻。我读着,仿佛看见他在灯下挥毫的身影,听见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那不是表演,而是一种生活,一种选择,一种对美的执着守望。</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展板上,写着“清雅之气,空灵之美”。这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却也像他自己追求的境界。我站在板前,想起他那些线条简洁、笔法俊逸的作品,忽然明白:所谓“空灵”,不是虚无,而是一种删繁就简后的通透;所谓“清雅”,不是冷淡,而是在纷繁世界中依然保持的澄澈。</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一面红板静静立着,介绍着展览的主题与艺术家的生平。旁边悬挂着一幅竖排书法,墨色沉静,纸色微黄,像一封来自旧时光的信。我驻足片刻,没细读内容,只感受那份氛围——简洁,典雅,不喧哗,却自有力量。这或许就是宋文京想要传达的:艺术不必张扬,只需真诚。</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几幅画作并列悬挂。一只兔子在花间休憩,一只在草地上凝望,笔触细腻,意境悠远。旁边配着书法,字与画相映成趣。我忽然觉得,这些兔子不只是动物,更像是艺术家内心的化身——安静、敏感、在喧嚣中保持纯真。它们不奔跑,不喧闹,只是静静地存在,像一种提醒:慢下来,才能看见美。</p> <p class="ql-block">一幅题为“笔公选像记”的书法作品静静悬挂,字迹工整而富有韵律。左侧的印章如点睛之笔,让整幅作品多了几分灵动。我站在它面前,没急着读内容,只是感受那种“笔随心转”的节奏。书法之美,从来不在字形本身,而在那一笔一画中流淌的心绪。</p> <p class="ql-block">三幅书法并列墙上,风格各异,却都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左边的字刚劲,中间的字流畅,右边的字含蓄。我忽然觉得,这像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年少时锋芒毕露,中年时圆融通达,晚年时归于平淡。而宋文京的笔墨,似乎走过了这一切,最终停在了“心怀”二字上。</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后记页上,写着“追求致广大,努力尽精微”。这是宋文京自己的话,也是这场展览最好的注脚。致广大,是格局;尽精微,是态度。他用笔墨,既画出了天地的辽阔,也写尽了内心的细微。我合上册子,走出展厅,秋风拂面,心里却多了一份沉静。</p>
<p class="ql-block">这场展览,不只是看画,更是读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