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鑫《四大美女图》:传统符号的当代解构与艺术突围

大河洋美术馆

<p class="ql-block"><b>浅谈黄鑫《四大美女图》:传统符号的当代解构与艺术突围</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艺术史的长河里,“四大美女”是一个承载着千年文化想象与审美积淀的经典符号集群。西施的浣纱、王昭君的出塞、貂蝉的拜月、杨玉环的醉酒,这些典故早已超越历史叙事,成为国人集体记忆中“美”的图腾。黄鑫以150cm×150cm的尺幅重构这一经典,并非是对传统审美范式的简单复现,而是以当代艺术的视角,对“四大美女”的符号意义、身体叙事以及艺术媒介进行了解构与再造,在纸与墨的碰撞、线与形的交织中,展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身体与时代的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符号的祛魅:“四大美女”的当代性转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大美女”作为传统美学的标志性符号,其意义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早已被固化为“倾国倾城”“命运多舛”的刻板印象。黄鑫选择这一符号进行创作,首先是对“经典”的一次大胆祛魅。他没有去复刻那些脍炙人口的典故场景——没有浣纱的溪水、出塞的驼铃、拜月的夜空、醉酒的牡丹,而是抽离了具体的叙事背景,将“四大美女”还原为纯粹的“身体”存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以红线勾勒的人体,虽能让人隐约感知到“美女”的身形轮廓与姿态韵味,却剥离了传统叙事中附着在她们身上的“传奇性”与“工具性”(如西施的“救国”、王昭君的“和亲”等)。黄鑫用简洁、概括的线条,消解了“四大美女”作为“历史符号”的沉重感,让她们从“文化图腾”的神坛走下,回归到“人”的本真状态——她们是生命个体,是身体的承载者,而非被历史叙事定义的“符号化美女”。这种祛魅,是对传统审美惯性的挑战,也是对“美”的本质的一次当代性追问:在消费主义与符号化的当代社会,“美”是否仍能超越功利性的叙事,回归生命本身的纯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材料的对话:报纸、水墨与红线的张力构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材料是艺术观念的物质载体,黄鑫在这件作品中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充满了实验性与思想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报纸:时代的“皮肤”与记忆的“碎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报纸作为基底,是对“时代性”的直接引入。报纸承载着新闻、舆论与集体记忆,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面貌的“切片”。黄鑫将报纸拼贴于画面,并非是对“新闻现场”的简单复制,而是对“集体记忆”的视觉化重构。报纸上的文字、图片在水墨的晕染与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模糊、斑驳,曾经清晰的新闻事件转化为朦胧的时代氛围。这种处理,让报纸从“信息媒介”转变为“记忆媒介”,那些被油墨印刷的“公共事件”,在艺术的解构下,成为个体感知中“时代气息”的一部分。同时,报纸的“公共性”与艺术创作的“个体性”形成内在张力:报纸是大众的、普世的,而艺术是私人的、独特的,黄鑫在公共的“时代皮肤”上进行私人的艺术书写,本身就是个体与集体的一次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水墨:传统的“基因”与当代的“墨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墨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媒介,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审美范式。在这件作品中,水墨的运用跳出了“笔墨情趣”的传统窠臼。传统水墨追求“笔精墨妙”,在宣纸上营造诗意与意境;而黄鑫的水墨,更多是“观念的墨水”。墨色的晕染并非为了描绘山水花鸟,而是为了强化报纸的“时代质感”,为红线的人体提供“语境”。水墨在这里的功能是“融合”与“消解”:融合报纸的物质性与艺术的精神性,消解传统水墨的审美惯性,让媒介服务于观念表达。此外,水墨与报纸的结合,也暗含“中西融合”的当代艺术趋势——报纸是西方工业文明与大众传媒的产物,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者并置交融,是跨文化的对话与碰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红线:生命的“动脉”与身体的“言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线是画面的视觉焦点与精神核心。它以暖色调在冷灰的报纸、水墨底色上跃动,如同生命的“动脉”。红线勾勒的人体,并非写实主义的精确摹写,而是带着表现主义的概括与抽象,精准捕捉人体的动态、姿态与生命张力。这种“简笔”是艺术家的刻意选择——剥离人体的“物质性”细节,直抵生命的“精神性”内核。红线的人体与报纸、水墨相互缠绕,既显露出生命的倔强,也透露出被时代、规训“压抑”的局促,是对“异化”身体的艺术解放,让身体在艺术维度重获言说权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空间与场域:平面中的多维叙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50cm×150cm的正方形尺幅,营造出相对封闭却极具张力的空间场域。正方形的结构带有“完整性”与“仪式感”,仿佛独立的“精神容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空间层次看,作品大致分为三层:底层是报纸拼贴的“时代层”,中间是水墨晕染的“氛围层”,上层是红线人体的“生命层”。三层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缠绕。水墨模糊“时代层”与“氛围层”的边界,红线人体与水墨、报纸叠加,让“生命层”既凸显又消融于背景。这种处理打破传统绘画“前景-中景-背景”的线性空间逻辑,营造“平面中的多维性”——观众视线在不同层次游移,思想在“时代”“氛围”“生命”维度穿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作品的“平面性”是对传统透视法的反叛与对“视觉真实”的解构。黄鑫刻意强调平面性,让报纸拼贴、水墨晕染、红线勾勒在同一平面展开,拒绝“深度错觉”。这迫使观众放弃对“逼真再现”的期待,转而关注形式语言与观念表达,是对“观看方式”的引导与重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传统与当代的互文:经典符号的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大美女”的传统符号,在黄鑫的创作中实现了“新生”。这种“新生”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解构基础上的重构。黄鑫抽离了“四大美女”的历史叙事与功利性价值,保留了“美”的核心——生命之美、身体之美。他以当代艺术的语言,为传统符号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四大美女”不再是仅供瞻仰的“文化图腾”,而是与当代人生命体验、时代境遇息息相关的“生命镜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传统与当代的互文,也体现在艺术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上。水墨作为传统媒介,在与报纸、红线的碰撞中,突破了“文人画”的审美边界,获得了当代性的表达可能;“四大美女”的经典题材,在材料实验与观念表达中,摆脱了“陈陈相因”的创作模式,成为当代艺术思考“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有效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结语:在褶皱与线条间,触摸传统与时代的脉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的《四大美女图》,是一次在材料、语言、观念上的多重实验。他以报纸为“时代之布”,以水墨为“氛围之墨”,以红线为“生命之线”,在150cm×150cm的空间里,编织出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身体与时代的复杂经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中,没有对“四大美女”的刻板复刻,只有对生命、时代的深度追问;没有传统水墨的“笔墨情趣”,只有当代艺术的“观念锋芒”。它提醒我们,传统艺术符号并非僵化的“标本”,而是可以不断被激活的“文化基因”;当代艺术也并非与传统割裂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对话与碰撞中生长的“思想之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注视这件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水墨与红线的视觉交织,更是传统的魂魄在纸页褶皱里的回响,是时代的脉搏在线条游走中的跳动。黄鑫以这件作品,为传统符号的当代性转化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样本,也让我们看到,当传统与当代相遇时,艺术所能绽放的独特光芒与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华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0.12于杭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书画篆刻艺术家黄鑫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