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赵钱孙李

<p class="ql-block">我们60后对河南的林县记忆犹新,对红旗渠的精神更是铭记于心。曾经的林县现在的林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东麓,是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的河南林县人民面临着极度缺水的困境, 每年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 都花费在跨越崎岖山路打水的路上 ,靠天吃饭的林县人是“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但是今天的林州,城市规划漂亮,街道干净整洁,“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车水马龙,秩序井然,欣欣向荣。</p> <p class="ql-block">此次行程有一个景点是太行阁,太行阁背靠太行山脉,东临红旗渠,与红旗塔形成“东塔西阁”的景观格局。其设计灵感源自殷商青铜器和甲骨文纹饰,采用新中式风格,飞檐翘角、红墙金瓦,细节雕刻融入红旗渠奋斗故事元素,结构精巧且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如果天气晴朗,空气通透,在阁上欣赏林州市容市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惜,一片冷白,啥也看不见。</p> <p class="ql-block">今天重点参观红旗渠。</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红旗渠纪念馆。</p><p class="ql-block">诺大的广场,停车很方便。</p><p class="ql-block">正常门票80元,含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p><p class="ql-block">60岁以上免费。</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纪念馆是1975年建立、2014年扩建的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通过五个主题展区系统呈现林州人民引漳入林的壮举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想水,求水,盼水,找水。</p><p class="ql-block">触目惊心。</p> <p class="ql-block">从红旗渠纪念馆到红旗渠青年洞,途经任村古镇,向“老地方美食”老板借用桌椅,老板满口答应,还要给我们提供服务,婉拒,架起我们自带的酒精炉,热起早上炒好的菜,配点香辣豆豉和酸豆角,香迷糊了!</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对6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p><p class="ql-block">三姐重走青年洞,熟门熟路。</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改变干旱缺水的生存条件,在党的领导下历时十年修建的“人工天河”。工程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总长1500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因为昨天晚上下了大雨,红旗渠的水比较浑浊。</p> <p class="ql-block">每段渠渠岸上设立的责任界碑,记录了修建该段渠的村庄名称,明确工程质量责任归属。例如,若某段渠出现损坏,需由刻有该段界碑的村庄负责维修。这种机制确保了工程质量的长期维护,体现了修渠人对历史和子孙负责的精神。 ‌</p> <p class="ql-block">“山碑”,这两个字出自李先念之手,不仅如此,这两个字的题写,是非常有功夫的,是一种深厚的功夫。主要体现在碑帖结合上,同时,也结合的十分紧密,既有碑的骨感之美,又有帖学的韵味,兼而有之!(景区宣传资料)</p><p class="ql-block">景区免费拍照,重现当年情景。</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下方,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洞顶"洞中岁月"石刻,至今述说开凿时的艰险!</p><p class="ql-block">站在渠岸远眺,宛如玉带缠绕太行️,瞬间懂了什么叫"人工天河"!</p> <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1960-1969年),虎口崖是工程最大难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崖壁布满松动碎石,施工时石块频繁滚落,威胁民工安全,被形容为“进虎口必被咬”的致命险段。‌‌</p><p class="ql-block">除险队长任羊成带领队员腰系绳索,悬空百米清除危石,通过反复荡绳接近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作“虎口拔牙”,成为红旗渠建设中最艰险的壮举之一。‌‌</p> <p class="ql-block">旁听导游介绍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感人故事,向同伴复述时,激动,哽咽地说不下去。</p> <p class="ql-block">1960年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数万民工(高峰期达3.7万人)涌入工地,但山西平顺县沿渠村庄仅能提供230间房屋,远无法满足需求。民工们被迫自力更生,以布蓬、席棚或山崖石缝为家。‌‌民工白天上山割草铺于石板作床,夜间以绳索捆住脚踝防跌落,形成“头朝里、脚朝外”的独特睡姿。住所简陋到“崖当房,石当床”,并留下豪迈誓言:“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浪漫代表。</p><p class="ql-block">‌红旗渠见证林州人民的坚韧,每一滴水都诉说着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