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在深夜醒来,望着窗外稀疏的星光,心里翻涌着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我们这一代60、70后,像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座孤桥,一头连着传统的“孝道”与“付出”,一头通向现代的“自我”与“索取”。而桥上的风景,早已不是我们年少时想象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结婚那年,家里最值钱的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双方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供我们读完高中已是倾尽全力。结婚时,母亲偷偷塞给我两百块钱,褶皱的纸币上还带着她掌心的温度。“以后的路,得靠你们自己了。”她说这话时,眼里有愧疚,更有期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本分”,是理解父母的艰难,是白手起家的勇气。我们像燕子衔泥,一点点筑起自己的窝。每月发了工资,第一件事是给父母寄去生活费,哪怕自己啃着馒头就咸菜;父母生病,彻夜守在床边的是儿女,从不会去想“这是谁的责任”。孝道,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本能,是无需言说的规矩。</p> <p class="ql-block"> 可如今,当我们想把这份“本分”传递给下一代时,却发现规则早已改变。</p><p class="ql-block"> 上周去老朋友家,见他正对着手机唉声叹气。原来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家待业两年,每天睡到中午,打游戏到凌晨。老友夫妇退休金的大部分,都变成了儿子的外卖和游戏充值。“他说我们没本事,不能给他安排个好工作。”老友苦笑,“我们当年谁不是自己闯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画面:外婆今年八十了,还坚持每天给外孙做午饭。那孩子中学毕业,到外婆家就像进饭店,往沙发一坐,等外婆把饭菜端到面前。吃完碗一推,空调一开就睡午觉。外婆佝偻着腰在厨房洗碗,水流声里夹杂着轻轻的咳嗽。</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说:“为什么要为别人活?”这话听起来很个性,很现代。可是,当“活出自己”变成了对他人付出的理所当然,当长辈的关爱被量化成“该不该”、“给多少”,那份血脉亲情,不就变成了冰冷的“数字化经济”吗?</p> <p class="ql-block"> 邻居家的孩子今年考上重点高中,全家庆祝。我听见那孩子对父母说:“你们可得保证以后每月给我两千块零花钱,我同学家都这样。”更可怕的是,父母满脸堆笑地答应,仿佛这是天经地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以为,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就是爱。却忘了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们包办了他们的一切,却怪他们不会感恩;我们满足了他们的所有要求,却惊讶于他们无穷的索取。</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子小时候,有次他同学和妈妈顶嘴。儿子回来告诉我:“我不敢顶嘴,要是让我爸知道了,一脚就把我踢翻了。”虽是童言,却让我深思——规矩不是暴力,而是底线。可惜现在很多家庭,连这条底线都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本分?父母抚养子女成人是本分,子女赡养年迈父母是本分。这是血脉相连的责任,是代际之间的契约。</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情分?外婆每天给外孙做饭是情分,父母帮已成家的孩子买房是情分。这些超出本分的付出,本该被珍惜、被感恩,而不是被要求、被怨恨。</p> <p class="ql-block"> 我开始有意识地重建这种边界。对儿子,我明确告诉他:“十八岁后,你的学费我承担,但生活费要自己挣。结婚时我会尽力帮你,但别指望我掏空养老本。”开始时他不理解,现在工作两年,反而常回来看我们,用自己的工资给家里买礼物。“爸,我现在懂了,”他说,“自己挣的钱,花着才踏实。”</p><p class="ql-block"> 当然,并非所有年轻人都如此。我见过深夜送外卖攒学费的大学生,见过每周驱车百里回老家看父母的公司白领,见过在社区做志愿者的00后。他们让我相信,美好的品质从未消失,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九岁女孩每天给环卫工妈妈送饭,还会帮妈妈扫地。记者问她为什么,女孩说:“妈妈辛苦,我要懂事。”简单的回答,却让人眼眶发热。</p><p class="ql-block"> 这才是传承该有的样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行动;不是依靠索取,而是懂得付出。</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不该改变。我们这代人正在老去,孩子们正在长大。也许我们无法完全回到过去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紧密,但至少,我们可以让下一代明白: 不要把父母的本分当作怨恨的理由——他们养你长大是责任,但不是欠你。不要把长辈的情分当作应得的本分——那些额外的爱与付出,是生命馈赠的礼物,不是理所当然的债务。</p> <p class="ql-block"> 家和万事兴。一个家的温度,不在于财富多少,而在于成员之间是否懂得珍惜与回馈。当我们重新找回了那份边界感,当付出与感恩重新成为亲子关系的纽带,也许我们就能在变动的时代里,守护住最不该丢失的——那份名为“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毕竟,麻雀固然飞不高,但学会感恩的麻雀,比只会索取的凤凰,更接近幸福的真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