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连续几场雨洗去了岛国的燥热,风里都裹着清爽的凉意。这样舒服的天气,我们自然又想起了鸟天堂——那个藏着无数羽翼精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着湿润的石板路往里走,先到了澳洲区。以前总盯着色彩鲜艳的鹦鹉看,这次却在树荫下发现了新乐趣:一只伪装极好的蛙口夜鹰紧贴树干,要不是老公前日来知道大概位置,很有可能找不到。</p> <p class="ql-block">茶色蟆口鸱,俗称“蛙口夜鹰”(Frogmouth).羽毛呈斑驳的棕、灰等色,与树皮、树桩的质感和色彩极为相似,白天常静栖于树枝上,利用保护色躲避天敌,很难被发现。这次老公大概知道位置,寻了好一会才发现它。蟆口鸱多在夜间活动,拥有宽大的喙,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等为食。</p> <p class="ql-block">小池塘里一只孤独的小鸭,就凭耳朵处那么不起眼的红点其名为红耳鸭。</p> <p class="ql-block">红耳鸭,是澳大利亚特有的鸭类。</p><p class="ql-block">它具有鲜明的识别特征:羽毛布满黑白相间的细密斑纹,脸部有深色 “眼罩” 状斑纹,喙部扁宽呈蓝灰色(这种喙为 “滤过型” 结构,适合在水中过滤藻类、浮游生物等微小生物为食)。红耳鸭主要栖息于淡水湿地、湖泊等水域周边,依赖水域环境觅食与生活,因独特的外观和滤食性喙部结构而颇具辨识度。</p> <p class="ql-block">一只黑颈天鹅,它站立在布满青苔的岩石上,周围是茂密的绿色灌木丛。黑颈天鹅有着黑色的脖颈和头部,雪白的身体,橙色的脚蹼十分显眼,整体姿态优雅,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一旁的草地上有东方黑鹳和澳洲灰雁在溜达</p> <p class="ql-block">白颈鹳(也被称为澳洲鹳、东方黑鹳等)。</p><p class="ql-block">它具有鲜明的识别特征:羽毛以黑色为主,在光线照射下泛着蓝紫色金属光泽;颈部和胸部有白色与黄褐色相间的羽毛;配备修长且粗壮的黑色长喙,以及粉红色的细长腿部。</p><p class="ql-block">白颈鹳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周边的湿地、河流、森林边缘等生境,以鱼类、两栖动物、昆虫甚至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颇具标志性的大型鸟类之一。</p> <p class="ql-block">澳洲灰雁(也常被称为 “海角巴伦雁”)。</p><p class="ql-block">它整体羽毛以蓝灰色为主,带有深色斑纹;头部有醒目的白色区域,喙部呈黑白相间的色彩;体型较大,腿部粗壮(呈粉红色或肉色)。</p><p class="ql-block">澳洲灰雁是澳大利亚特有物种,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的草原、沿海地带等生境,以植物的叶、芽、种子等为食。作为适应干旱环境的雁类,它在相对贫瘠的生态系统中也能生存,是澳大利亚颇具代表性的鸟类之一。</p> <p class="ql-block">自上次去马来西亚同行的伙伴说他收集了世界上118种翠鸟中的11种,我们也对翠鸟有了关注。这次有幸发现了两种。</p> <p class="ql-block">笑翠鸟(它是澳大利亚极具代表性的鸟类之一,翠鸟品种之一)</p><p class="ql-block">因类似人类大笑的独特叫声而得名 “笑翠鸟”.</p><p class="ql-block">笑翠鸟体型较大,羽毛以浅棕与白色为主,头部带有深色斑纹,喙粗壮且呈蓝灰色,尾部羽毛有醒目的斑纹,整体外观颇具辨识度。</p><p class="ql-block">笑翠鸟是肉食性鸟类,主要捕食昆虫、小型爬行动物(如蛇)、两栖动物等,在湿地、森林边缘等生境中活动,凭借粗壮的喙和机敏的捕食能力,成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p> 蓝翅笑翠鸟。<br>它栖息在树枝上,身体主色调为柔和的米色,翅膀带有鲜艳的蓝黑色斑纹,头部有浅棕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喙粗壮且呈淡粉色,整体色彩对比鲜明,在绿色植被背景下尤为醒目。 <p class="ql-block">现在似乎是一些鸟儿的繁殖季。我们看到两个尼柯巴鸠鸟的筑巢处。一只小鸟在妈妈的腹下露出了头。</p> <p class="ql-block">尼柯巴鸠。以华丽的羽色著称:羽毛在光线照射下,泛着金属质感的绿、蓝、紫等虹彩光泽,颈部还带有丝状饰羽,整体外观十分艳丽。</p><p class="ql-block">尼柯巴鸠主要栖息在热带岛屿的森林环境中,分布于东南亚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如尼柯巴群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以植物种子、果实等为食。同时,它是已灭绝的渡渡鸟的近亲,在鸠鸽科的演化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只美丽的紫胸凤冠鸠口里衔着长长的枯树叶,我们紧随它飞到树枝上,原来一只母鸟卧在一堆寄生树的叶子上开始筑巢了。</p> <p class="ql-block">紫胸凤冠鸠。</p><p class="ql-block">它以极为华丽的外观著称:头部生有蓬松的蓝灰色羽冠,颈部及胸腹部羽毛泛着紫、红等金属光泽,整体色彩艳丽且富有层次感。紫胸凤冠鸠是大型鸠类,主要栖息在新几内亚及周边的热带雨林中,以植物果实、种子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其种群受到一定威胁,是受保护的珍稀鸟类之一。</p> <p class="ql-block">鹦鹉园还是最热闹的地方,这次来认识几种新品种。</p> 黑凤头鹦鹉(属于凤头鹦鹉科黑凤头鹦鹉属)。它具有显著特征:整体羽毛呈深黑色并带有蓝紫色金属光泽,头部生有高耸且蓬松的羽冠(展开时形态醒目),喙部粗壮坚硬(适应啃食坚果、种子等食物)。 折衷鹦鹉(Eclectus roratus),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雌雄羽色差异极大:<br>图中羽毛以亮绿色为主、喙部橙黄色的是雄鸟,整体呈清新的绿色调,翅膀和胁部带有红色斑块,尾羽掺杂蓝黑或黄色纹理;<br>图中羽毛以红色(头部、颈部)与蓝紫色(腹部、翅膀)相间、喙部灰黑色的是雌鸟,红紫配色浓烈艳丽,视觉冲击力强。 <p class="ql-block">一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粉红凤头鹦鹉于一只黑凤头鹦鹉</span>依偎在生锈的金属板上,它们相互靠近,姿态亲昵,背景是纯净的白色,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不同颜色的冠羽的小葵花凤头鹦鹉。</p><p class="ql-block">它有鲜明的识别特征:整体羽毛以洁白为主,头顶生有醒目的黄色,橙色羽冠(“凤头” 由此得名),喙呈灰黑色,眼部周围及爪子也带有灰黑色调,尾羽末端还泛着淡黄色渐变。</p><p class="ql-block">小葵花凤头鹦鹉主要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地等生境,以种子、坚果、浆果等为食;它们性格活泼、善于社交,因华丽的羽冠与较强的互动性,常被作为宠物饲养,但野生种群受栖息地破坏、非法捕捉等影响,部分亚种已濒危,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相关保护附录。</p> 两只喋喋吸蜜鹦鹉。它们羽毛以鲜艳的红色为主,翅膀点缀着绿色与黄色斑纹,橙红色的喙部格外醒目,正栖息在树枝上,背景是茂密的热带植被,尽显热带鸟类的绚丽色彩。<br>喋喋吸蜜鹦鹉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部分岛屿,以花蜜、花粉及果实为食,因华丽的羽色和独特的食性(适应吸食花蜜、花粉,喙部结构与消化系统都为 “吸蜜” 特化),成为热带吸蜜鹦鹉类群的典型代表。 黄领吸蜜鹦鹉 卡卡鹦鹉,是新西兰特有的鹦鹉物种。<br>它的羽毛以橄榄棕色为主,头部、颈部点缀着鲜明的黄色斑纹,喙部粗壮且呈黑色,形态弯曲有力,既适合啄食坚硬的果实、种子,也能撕裂昆虫或动物残骸 <p class="ql-block">鹦鹉大会吗?</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发现一只特别小的鸟在树枝中跳跃,原来它是长尾缝叶莺。</p> <p class="ql-block">长尾缝叶莺。</p><p class="ql-block">它属于莺科缝叶莺属,体型小巧玲珑,羽毛以灰蓝、淡绿为主调,腹部呈灰白色,喙细长尖锐(适合取食昆虫)。长尾缝叶莺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树林或灌丛间,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最具特色的是其 “缝叶筑巢” 的行为 —— 会用植物纤维等将树叶 “缝制” 起来,搭建独特的巢穴,是亚洲南部森林生态中颇具代表性的小型鸣禽。</p> <p class="ql-block">走出鸟天堂时,风依旧凉爽。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每次来这里都有新鲜感:不是公园变了,而是我们总在新的天气里、新的目光里,发现那些以前没注意到的小细节——是笑翠鸟的“笑声”,是尼柯巴鸠的小窝,是雨水给每只鸟、每片叶带来的不一样的温柔。原来只要带着好奇,再熟悉的地方,也能藏着无数新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