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鸭绿江畔的历史回响与边境风情

Q来Q去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提到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鸭绿江断桥。但其实,在鸭绿江的上游,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吉林辑安(今集安)。这里,是志愿军部队最早秘密跨过鸭绿江的地方,所以也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br> 1950 年 10 月 16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42 军 124 师 370 团从辑安(今集安)跨过鸭绿江,开启了保家卫国的征程。那宽阔的江面上,仿佛还能看到战士们坚毅的身影,听到渡江时的激昂号角。路边墙上 ,跳动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的音符,是对那段热血历史的永恒铭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集安,而不是更出名的丹东呢?这主要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当时为了保证部队能隐蔽地入朝,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党中央决定将主要的过江地点选在相对隐蔽的集安。</p><p class="ql-block"> 集安地处鸭绿江中游,江段比较狭窄,水流也相对平缓,非常适合大部队渡江。而且,这里的地形多山,便于部队的集结和伪装。当时,为了保障部队顺利过江,集安人民可以说是倾尽全力。</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仅修建了临时的浮桥,还动员了大量的船只和人力,夜以继日地运送部队、武器和物资。志愿军第42军的先头部队就是在这里,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从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率先渡江入朝。其中,步兵主要通过铁路桥过江,后勤辎重车辆、马匹及非战斗人员则通过水下桥过江。跨过了鸭绿江,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战争期间,集安一直是志愿军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和伤员转运通道,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集安口岸的国门庄严矗立,“CHINA 集安口岸” 的标识彰显着国家的威严。旁边的界碑和 “鸭绿江大桥” 石碑,无声地界定着疆域,也见证着边境的和平与发展,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的安宁。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中朝集安 — 满浦界河公路大桥距铁路大桥约1200米,横跨鸭绿江,全长 349 米,于 2012 年完工。中朝以桥中心为界划分主权。大桥主体由朝鲜全资修建,是中朝边境唯一一座朝方主动全额投资的跨国大桥。站在桥上,眺望对岸的满浦市,建筑错落有致,山水相依,边境的宁静与两国的友好在这一刻交融。不远处的铁路桥则带着岁月的痕迹,锈迹斑驳的钢梁诉说着过往的运输与交流,它与公路桥一 “老” 一 “新”,构成了边境交通的独特景观。</div> <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 鸭绿江畔的集安,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边境的独特风情。山水之间,历史与现实交织,每一处景观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这里是英雄的土地,是友谊的桥梁,更是一处让人心灵震撼、思绪万千的地方。</div> <div><br></div><div><br></div><div> 鸭绿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串联起历史的沧桑与边境的灵动。这里是 “抗美援朝第一渡” 的发生地,是中朝界江大桥的矗立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深沉的故事。</div>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集安这座英雄的城市,和“抗美援朝第一渡”这个光荣的称号,永远铭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铭记着志愿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集安人民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