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古汉台是汉王刘邦的行宫遗址,刘邦从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所以,这里被尊称为“古汉台”,被视为汉朝基业的象征。1959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扩建为汉中市博物馆。</i> 刘邦从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这里被尊称为古汉台,被视为汉朝基业的象征。 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非常气愤。而萧何则劝他说,“汉中被称为‘天汉,这地方多美啊’。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汉水相对应,这是天意如此,愿大王王汉中”。<br> 于是,汉王烧绝栈道,在汉中大兴土木,修建起王宫,也就是现在的古汉台。 先把栈道烧了,再慢慢修。项羽就此以为刘邦真的甘心做汉中王,从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特别是“明修栈道”这一举动,进一步迷惑了项羽,既让他看不起,也让他高枕无忧。 然后,刘邦的大将韩信率精锐部队从小路一路突袭,很快就占领了战略要地——陈仓。 从此,刘邦大军愈战愈勇,势不可挡。最终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朝。 <p class="ql-block">所以,古汉台这个地方,被视为汉朝基业的象征,倍受尊崇。2025年10月9日下午,我们到此参观……</p> 1959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建立了汉中市博物馆。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风格布局,由自南而北逐渐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陈列室、褒斜古栈道陈列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合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园林风格。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楼——望江楼,楼高17.5米,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曾为汉中最高处。过去登临三楼,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饱览汉中风光。 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古鼓亭。铜钟亭里放置了一个很精致的大钟,西侧古鼓亭内的古鼓,所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 望江楼的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堂内陈列有汉中汉代史迹。 桂荫堂东西两侧的建筑称为东华亭和西华亭,分别陈列有汉中革命史迹和古字画。 桂荫堂的南面是一潭池水,这是清初所建、长方形的镜吾池,长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龙虎,为汉中道署十景之一。 镜吾池向南,是汉台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分为三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古代穿越秦巴两山之间七条古道的走向。<br> 褒斜古栈道南端石门隧道的开凿和因地制宜修建栈道的形制。栈道沿途官方设施的邮亭、驿置。自古以来,先民们经过无数次的踏勘,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踩踏出穿山越岭的七条主要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穿越大巴山。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蜀道,在蜀道上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土木工程。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陈列了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 1967年修石门水库时,为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200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13块石刻,将石刻四周凿空,整体凿下,移存到汉中博物馆。 <b>一品石门碑</b><div>这十三品分别是:一品石门碑,二品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刻石,存世最早),三品鄐君开通褒斜道释文摩崖(南宋绍熙年间南郑县令晏袤),四品李君表摩崖,五品石门颂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名气最大),六品杨淮表记摩崖,七品玉盆摩崖,八品石虎摩崖,九品衮雪(曹操绝无仅有手迹)摩崖,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十二品石门铭摩崖,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山河堰落成记,公元1194年)。</div> <b>五品石门颂摩崖</b> <b>七品玉盆摩崖</b> <b>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b> <b>九品衮雪摩崖-魏王曹操</b><div>其中汉刻八种,曹魏和北魏石刻各一种,宋刻三种中,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div> 衮雪旁有“魏王”两个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块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曹操在褒河边见褒河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局上“衮雪”两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你可以缺水? 石门十三品,是研究褒斜栈道通塞和汉中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是研究汉魏书法的实物标本。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书法演变的历史轨迹,一直为历代学者所推崇。 古汉台,汉中市博物馆,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感。是的,汉中的记忆就浓缩于此!浏览古汉台,我们仿佛穿越陕西两千年,看见汉中那一段辉煌的历史。<br> <i>难怪有人感叹:写汉字、说汉语的中国人,就该像回家一样去一次汉中!</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