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年前,位于今大埔县太宁村与恋墩村交界处的小靖河上,静静矗立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桥梁——八驳桥。桥的一头连接太宁的富足岗,另一头延伸至恋墩的排楼坝(亦称排头坝)。解放前,太宁与恋墩同属小靖村,后改称大宁。八驳桥原名“广福桥”,由广东与福建两地乡民共同筹资修建。因桥设七座石墩,上铺八段木板,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八驳桥”。它曾是老县城茶阳通往福建永定下洋的交通要道(旧称“小靖官道”),不仅是闽粤商贸往来的见证,更承载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br>一、烽火初燃:朱德陈毅率部破敌商团军<br>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经历三河坝激战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东撤至饶平。在茂芝全德学校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们作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随后,部队沿闽粤边界秘密北进。<br>同月12日,在敌军追击下,起义军从永定初溪折返,经下洋三层岭抵达太宁排楼坝八驳桥畔。在此,他们与由大埔县城肖雨史率领的反动商团军遭遇,双方爆发激战。太宁农军毅然加入战斗,与起义军并肩作战,最终击溃商团。<br>当夜,起义军在排楼坝扎营休整,受到村民热情接待。朱德、陈毅等领导人被安置在饶龙光(时任中共大埔县部委书记)的岳父罗治平所开的“永泰昌”烟丝店阁楼休息。[1]据饶龙光之女饶育芳回忆,朱德等人曾品尝隔壁熟食店制作的当地小吃“老鼠粄”。[2]老接头户张先达则为伤员疗伤,太宁百姓纷纷捐粮助饷,帮助起义军渡过难关。<br>次日午后,起义军在饶寿田、张佳来、江弼群等人引导下,经长教、青溪进入永定峰市。朱德嘱托饶寿田等人返回太宁坚持斗争,起义军则继续北上,经武平转战赣南,开展游击战争,后发动湘南起义,最终踏上井冈山之路。<br>二、血战八驳桥:饶寿田神枪定乾坤<br>太宁早在大革命时期便是大埔农民运动的摇篮。土地革命初期,这里更成为中共大埔地方党组织的指挥中枢。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大埔县部委从茶阳迁至太宁,领导全县工农运动。因而,八一起义军撤离后,太宁成为国民党当局重点“清剿”的目标。<br>1928年春,大埔县政府上书省府请兵,称“太宁逆党饶龙光等占据县城,设立伪政府,枪杀无辜,请予通缉并派兵剿办”。不久,国民党广东省府命令汕头驻军就近进剿。<br>3月1日(农历二月初十),太宁乡民谢更柱从汕头乘船返乡,途中船只被国民党军征用运兵。敌军威胁船工:“若今夜不能赶到大埔,延误明日进攻太宁,一律杀头。”谢更柱闻讯大惊,中途上岸,连夜赶回太宁报信。<br>驻守太宁的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五团第一营及警卫连闻讯,立即集结三个连兵力,进行战前动员,布置防御阵地。次日凌晨三时,二百多名官兵进入村东、东北、东南三处山头设伏,村西、西北、西南方向则布置岗哨警戒。<br>黎明时分,浓雾弥漫,十步之外不见人影。国民党军一个营三百余人,联合肖雨史商团百余人,沿预定路线潜入村中。大雾中敌军不辨方向。起义军二连副连长饶福昌吹响联络号,号声未落,敌军枪声已如炒豆般噼啪作响,双方在雾中凭声交战。<br>此时,被誉为“双神枪手”的一营营长饶寿田带两名战士潜至八驳桥下沙丘,借晨曦微光,发现溪西岸敌军聚集。一名敌连长正骑马指挥,疯狂进攻我军阵地。饶寿田取过长枪,一枪将其击毙,随后又击毙一名排长,敌军顿时大乱。虽西南、西北方向敌军继续猛扑,枪弹如雨,企图强冲八驳桥,却被二连一排火力压制,敌军伤亡惨重,纷纷坠桥。<br>激战三小时后,我军弹药将尽。为保存实力,党委决定全军撤向牛牯岃山区。此战史称“八驳桥之战”,史载:“八驳桥大战,饶寿田立功”。[3]<br>三、忠魂永铸:八驳桥下壮士血<br>八驳桥高约两米,桥下为宽阔沙滩。在白色恐怖时期,这里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刑场,众多革命志士在此英勇就义。<br>1931年5月8日(农历),位于北坎头的县委(一说为埔北区委)机关遭敌偷袭,共青团书记张球贤牺牲,谢勉英、钟义祥等五人被捕。面对酷刑,他们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br>几日后,凶残的敌人将谢勉英等五人押至八驳桥下处决。就义前,谢勉英为周岁婴儿喂下最后一口奶,丧心病狂的敌人竟割其乳房,惨绝人寰。钟义祥、丘云露等同志临刑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世界革命万岁!”,壮烈牺牲。被迫“观刑”的太宁群众低头呜咽、泣不成声,将仇恨深埋心中。<br>两月后的1931年7月14日(农历),埔北区委书记江弼群遭叛徒杀害。次日,敌军在八驳桥墩设岗,将其遗体抬至桥上拍照。国民党报纸随即刊文宣称“匪首江弼群”被歼,埔北联防主任张占廷亦向上邀功。[4]<br>四、救亡怒吼:八驳桥畔抗日烽火燃<br>1938年6月,随着粤东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太宁党组织在县委指导下召开会议,决议如下:<br>一、扩大巩固党组织,各村建立党支部,加强党的领导;<br>二、组建抗日自卫队,发动购枪运动,提出“武装保卫家乡,保卫夏收”;<br>三、扩大青抗会宣传队,成立太宁剧团,开展抗日募捐慰劳活动。<br>此后,宣传队赴埔北、下洋巡演,夏收前后两次举行千人火炬游行。队伍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口号震天,最终汇聚八驳桥沙滩召开群众大会,连演抗日话剧,激发民众热情。群众踊跃捐物,青年参军参宣,妇女赶制军鞋衣袜,支援前线。<br>暑假期间,太宁党组织集中全村枪支,以党员为核心成立抗日自卫队,并在八驳桥召开成立大会。队员誓言“誓死保卫家乡”“停祭祠堂,以祖尝谷购枪”,迅速掀起抗日热潮。会后,党组织发动群众变卖祖尝谷,创办兵工厂,打造六十余支土枪,成为抗战及解放战争初期游击武装的重要来源。[5]<br>五、挥师闽西南:八驳桥前解放誓师<br>1949年6月,中共闽粤赣边区党委为接管闽西、闽南,抽调干部四百余人组成接管团。边纵队另调第四支队第十三团、第七支队第十五团、第十七团等组成闽西南联合司令部。<br>同年6月13日,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所属各部及接管团共两千余人,集结于太宁排楼坝八驳桥河滩,举行誓师大会。政委范元辉、政治部主任胡伟等首长动员,提出“进军闽西南,解放漳州、龙岩”口号。会后部队浩荡北上,于17日接管永定等县。<br><br>参考文献:<br>[1] 饶练:《闽粤边红旗不倒的英雄村庄——太宁》;饶育芳:《心花一束祭张老》。<br>[2] 饶龙光之女饶育芳转述其父言。<br>[3]《太宁革命斗争史》第6页,大埔县档案馆藏。<br>[4]《大埔党史资料选编(1921–1937)》第462页。<br>[5]《大埔党史资料(1921–1937)》第479页。<div><br></div><div> (作者 饶超然 曹达福)<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