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太宁赋》 作者 凡光 超然

忆茶阳风物

粤东有赤壤,名冠太宁。扼闽粤之通衢,踞山川之形胜。[1] 承小靖遗烈以绵延,连永定劲脉而雄峙。[2] 民秉贞刚,代有雄才挺秀;地钟灵粹,千秋青史垂名。<br>稽其往迹,明宣德间,曾郑振臂山野,燃义炬以醒黎元;[3] 清初叶时,乡耆易“小靖”为“大宁”,寄康阜于云汉。[4] 至若癸亥(1923),饶龙光、张高友、炳寰诸贤,播真理火种,启农运星芒。[5] 立公学以启愚蒙,设夜校而破暗昧;举农会而擎赤帜,燃烽烟以照穹苍。<br>丙寅(1926)首建农会,聚民心若百川归壑;[6] 丁卯(1927)克茶阳而创政权——大埔工农革命政府肇基于邑,声震闽粤边陲。[7]<br>忆昔三河坝前,炮火裂云,太宁壮士崎岖卌里输粮秣,一片丹心昭日月;[8] 义师辗转困厄,乡梓倾廪纾国难,千钧重担见精诚。更迎鼎丞越岭问道,得阅马列而启新程;丁卯(1927)龙光引路,火线入党以铸赤魂。[9] 戊辰(1928)永定举义,太宁输枪遣锐——五支汉阳助阵,农军驰援破坚城。[10] 埔永烽燧相续,终成燎原之势,燃红闽峤粤岑。<br>苏区岁月,雄镇南天如磐石;抗战烽烟,特委驻此运奇谟。[11] 方方运筹于方寸,碧山调度若观火。<br>洎乎解放战争,塔坑砺剑,排楼誓师——两千健儿挥戈北指,涤荡闽西南烟尘,终教山河易帜。[12]<br>百年回望,“红旗不倒”之名,允称其实;遍览遗珍,“红色乡村”之誉,斯为不虚。[13] 义训堂中,旧器犹温先烈骨;门楼匾额,深痕长铭斗争诗。[14] 昔罗明誉之“农运中心”,方方赞其“红旗不倒”,彰风叹曰“政权屹起”——三语定评,尽耀星汉之光。[15]<br>今泼墨成赋,非独怀想峥嵘往迹,更期薪火永续。愿来者:倚门楼而思奋进,抚袖标而慕贞魂,谒旧址而守初心。[16] 庶几太宁精魄,长耀闽粤烟霞;红色基因,永续春秋华章!<br><br>注释:<br>[1] 太宁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北部,毗邻福建永定;通衢指闽粤官道交通枢纽。<br>[2] 小靖为明代旧称;永定为福建革命根据地,与太宁联动密切。<br>[3] 明宣德元年(1426年),曾秉宽、郑金龙聚义抗暴,载《大埔县志》。<br>[4] 更名“大宁”祈佑安宁,后演化为“太宁”。<br>[5] 1923年创办太宁公学,传播马列思想,载《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br>[6] 1926年成立大埔首个农民协会,载《大埔县志》。<br>[7] 1927年9月农军攻占茶阳县城建立政权,载《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br>[8] 卌(xì)里即四十华里,太宁农会组织300人运粮支援三河坝战役,载大埔档案馆资料。<br>[9] 张鼎丞1927年于太宁入党,饶龙光为介绍人,载《张鼎丞传》。<br>[10] 1928年永定暴动,太宁借出五支汉阳造步枪,饶龙光率农军支援,载《永定人民革命史》、《金砂暴动》。<br>[11] 1939年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进驻太宁,方方任书记,载《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br>[12] 1949年6月闽粤赣边纵队于太宁誓师解放闽西南,载《中国共产党大埔县地方史》。<br>[13] 2017年入选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点,载广东省政府公示文件。<br>[14] 义训堂为革命旧址、市文保单位;门楼匾额指“太宁门牌楼”和“义训堂”匾额。<br>[15] 领导人评价均引自原始文献,载大埔县博物馆等。<br>[16] 袖标指大埔农民自卫军袖章文物,现存义训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