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下海”当了一个月记者

晓露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连载47</p> <p class="ql-block">1990年代初期的“下海潮”,也使我平静的内心泛起了波澜。</p><p class="ql-block">1993年春节前,我们夫妻二人到都江堰市参加了一个全国经济信息交流会, 那天到会有好几百人,非常热烈,人人脸上都充满了荣光。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以来,全国企业的供销信息需要有平台发布和查阅,当时没有互联网,有人就成立了全国新华经济信息网络,用纸质媒体来发布经济信息。在那个会上,朋友鼓励我们夫妻二人利用业余时间做这个新华经济信息网络的联络员,可以挣点钱。</p> <p class="ql-block">回来后,我们夫妻就兴致勃勃地开始开展工作。我们利用星期天(那个时候每周只能休息一天),骑车或坐长途客车到各个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去宣传我们的经济信息网络,让他们免费试用三个月。那个时候南川的企业非常少,跑上好多公里才有一个厂,不像大城市,挨家挨户都是企业。我们跑了两三个月,挣到好几千元钱,但确实太辛苦了,就没有坚持下来。</p><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朋友又介绍我到江苏南通市的一家经济周报去工作。我在天兴厂请了一个月探亲假,独自乘坐火车,途经上海,来到江苏省南通市,在一家经济周报当了一名记者。</p> <p class="ql-block">南通繁荣活跃的经济和老百姓的富裕程度令我瞠目结舌。当时,内地称最富裕的人是“万元户”,可是在南通流行的说法却是“万元户是贫困户,十万元才起步,百万元不算富”,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当时我在厂里的月工资也就两三百元吧,万元户对我而言已经是高不可攀的了,什么十万元户、百万元户更是想都不敢想。</p> <p class="ql-block">利用记者的身份,我跟随同事走访了多家企业,也参加了几次新企业的开业典礼。每一次开业典礼,企业都会给我们这些媒体记者发红包送礼物,一个红包就相当于我在厂里一个月的工资了。我给一家企业写了一篇报道文章,企业老板还额外给了我3000元钱。我的感觉就是当记者又好玩又好挣钱。这么好的工作,最终我却放弃了并回到了厂里,主要的原因是当时的厂长亲自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厂长对我说:“你跑了,在厂里影响很大。你赶快回来,不然我不但要开除你,还要开除你的几个哥哥。我相信你在外面能够混得很好,但你的几个哥哥也能够在外面混得好吗?我把他们开除了,你能够养得起他们吗?”</p> <p class="ql-block">我的几个哥哥都是厂里的普通工人,他们要是被厂里开除了,那可真是活不下去了。我知道厂里是说得出来也做得出来,我不敢连累几个哥哥,只好答应厂长我马上回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特别想家、想女儿,每天晚上眼泪都流湿了枕巾。</p><p class="ql-block">回到厂里,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低落后,我也想通了:第一,诸如我父母这样的退休工人、我的哥哥们这样普通的天兴厂工人,他们要依靠天兴厂生存;第二,我的家人离不开我,我也不能离开他们。从此以后,我就死了“下海”的心,安心在厂里工作。</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1992年5月作者晓露拍于南川照片馆。)</p> <p class="ql-block">晓露著、新华出版社出版、长篇纪实文学《远去的天星沟——我的三线人生》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为了让世人了解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高度保密的三线建设史,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42年的三线建设史,讲述三线企业的发展史,讲述三线人的故事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并引用专家的文章,分析三线建设的起因、过程和得失。作品真实感人,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文笔优美,插入130幅照片,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谨以此书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献给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献给曾经奋斗在崇山峻岭中的三线建设者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