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

阿贞

我总觉得,张公巷是有呼吸的。<br> 拆迁前,巷口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温润,阳光一照,泛着清淡的光。早晨,小吃摊的油香混着豆腐脑的热气从巷口飘进深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和邻居聊着家常。巷子深处,老槐树的影子会在夏天把街巷罩得阴凉,孩子们追逐打闹,笑声在青砖灰瓦间回荡。偶尔,会有外地游客抱着相机在巷子里转来转去,听老人们讲张维新的故事,或者指着路边的土坑问:“这是不是就是那个宋代窑址?”<br> 那时候的张公巷,不只是一条街,更像一个活着的博物馆。<br>秋阳漫过张公巷斑驳的墙垣时,人们便总能在青砖缝隙里,寻见几分岁月的温凉。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浸着汝州的烟火与过往——有张维新先生当年踏遍街巷、叩问古窑的足迹;有他曾经居住过的那座半边楼,倚着时光、半遮半掩的沧桑;更有地下那片汝瓷窑址,在静默中藏着宋时的天青与火痕。<br> 然后,拆迁的消息来了。<br>起初,大家只是在议论,说要城市开发,要开挖古窑址。可当推土机的轰鸣声真的从巷口传来,张公巷的宁静被轻轻打破时,老人们沉默了,手里的蒲扇停在半空。砖墙一块块倒下,尘烟在阳光下飞舞,像一场漫长的告别。<br> 开始拆迁的那一天,我拎着相机,跟着张维新先生曾经的脚步,最后一次走进这条巷子:晨雾里,依旧有人坐在半边楼旁边的石凳上拉着闲话。那座不知立了多少春秋的半边楼,一半保存着青砖黛瓦的旧貌,一半是墙垣坍塌后孤独的木柱,像极了这条巷子的模样:既带着古窑遗址的厚重,又藏着寻常人家的烟火。<br> 站在警戒线外,看着那些被挖起的青石板,它们被装进卡车,运往不知道的地方。老人们站在半边楼前,望着墙上的砖痕红了眼眶。有人弯腰拾起地上的瓷片,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仿佛是握住了一段即将远去的时光。<br> 推土机的轰鸣,搬迁者匆忙的脚步,惊起了瓦砾间飘拂的落叶,却惊不动墙根下那些被岁月磨圆的瓷片。<br> 拆迁不是遗忘的开始,而是另一种守护的启程。那些被小心收起的瓷片,会在博物馆里重焕光彩;半边楼的模样,会被镜头与文字永远定格;<br><div>或许,这就是城市的宿命——不断更新,不断遗忘。<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