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往甘肃天梯山石窟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凉州大佛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中路乡灯山村,创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439年),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北朝、隋唐、西夏、明清相继营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界有“石窟鼻祖”之称。“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中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天梯山石窟现存洞窟三层,共18个。有凉州八景之“天梯积雪”的自然景观。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不仅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被史学界誉为“石窟源头、石窟之祖”。</p> <p class="ql-block">大佛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洞窟内有七尊巨型雕像,包括主尊释迦摩尼、迦叶阿难两位弟子、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多闻广目两位天王,是天梯山石窟窟群遗迹中保存最完整的。</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约有1600年历史,它在甘肃省众多石窟中虽不是最有名气,但却是为中国石窟鼻祖,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大佛始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为纪念其母而建,唐代完成主体并定型。主尊释迦牟尼呈倚坐姿态,右臂前伸指向磨脐山,两侧现存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及多闻、广目天王等6尊造像,具有唐代丰腴端庄的艺术特征。窟内南北两壁残存彩绘壁画,包括云纹青龙、大象经卷、猛虎花卉等纹样,色彩以青金石、朱砂等矿物颜料绘制,部分为宋代补绘。其融合犍陀罗艺术与中原技法,形成“凉州模式”,直接影响云冈、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1958年,为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决定在天梯山石窟附近修建黄羊河水库。为挽救珍贵的石窟文物,甘肃省决定对天梯山石窟内部分文物进行搬迁保护。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石窟内的数十尊造像、三百余平方米壁画、25箱文物残片,运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负责搬迁工作的敦煌研究院(时称敦煌文物研究所)表示,由于当时的搬迁和运输条件所限,这些文物一经迁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损坏。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40多年中,又因为博物馆改建扩建的几次搬运和文革时期的人为损坏,部分塑像和壁画已变得支离破碎。</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虽地势险峻但蕴藏丰富。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像受到损失,幸存比较完整的有8窟,大佛坐像安然无恙。</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罗汉洞是现存重要洞窟之一,以明代十八罗汉造像为特色,展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罗汉洞现存18尊明代石雕罗汉像,形态鲜活生动,涵盖托塔、托腮、怒目等不同神态,其中"沉思罗汉"因表情凝重被网友戏称为"周一上班的我"。</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所创造的佛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天梯山石窟早于云冈石窟和龙门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不但为佛教的传播培养了人才,而且为石窟的开凿造就了技术力量。</p> <p class="ql-block">罗汉洞通道两边石龛里摆放的是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