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三顾茅庐”事件的发生地,是湖北省襄阳隆中还是河南省南阳卧龙岗,引发长期学术争议。一说襄阳是诸葛亮故居,刘备在此三顾茅庐。二说诸葛亮《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东汉时期南阳郡辖汉水以北区域(含今南阳),而隆中当时属南阳郡邓县(今襄阳)。两地均存遗迹,两地均建武侯祠和三顾堂,并有相关的旅游景点。有对联曰“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旨在平息诸葛亮躬耕地争议并颂扬其历史地位。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官方发言是认为“三顾茅庐”的发生地在河南南阳。</p> <p class="ql-block">南阳卧龙岗是一个集历史遗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2022年10月1日,南阳卧龙岗文化园正式开园。第一个牌坊横批“九州名郡”,两侧对联:八百里伏牛见证沧桑峰前不减烟霞色,四千年古道连通宛郢耳畔犹闻车马声。展现南阳的地理风貌,又暗喻诸葛亮隐居时的风云际会。外侧还有一幅对联:真人白水生文叔,名士青山卧武侯。上联赞颂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诞生于南阳白水之滨的传奇,下联呼应诸葛亮隐居卧龙岗的典故。以一人(诸葛亮)一岗(卧龙岗)一祠(武侯祠)一馆(汉画馆)为核心,4A景区。</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武侯祠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相传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也是“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且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诸葛亮号卧龙先生,其隐居之地就被称为“卧龙岗”。</p> <p class="ql-block">“千古人龙”是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前石坊的横额,用“人中龙”来比喻出类拔萃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赞颂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该牌坊始建于明代,三门四柱楼式石结构,通高近9米,面阔13.5米,雕刻有“丹风朝阳”“麒麟送宝”等祥瑞图案,横额饰有“躬耕南阳”“舌战群儒”等浮雕,展现诸葛亮的生平典故。</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内牌坊“三代遗才”是纪念诸葛亮的历史建筑,三间四柱式结构,高6米,宽8.5米,气势雄伟。“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后人常以“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来称赞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是南阳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初建于1600年前的魏晋时期,现存建筑为清代咸丰年间重建,单檐歇山顶建筑,砖木结构,面阔15.5米,进深8.1米。深居乡野,隐居不仕,以坚守自己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殿前两侧有树龄1200年的楸树,树龄607年的侧柏,默默守护着武侯祖孙的英灵,守护着三国文化遗迹。寓意诸葛亮精神“千秋(楸)百(柏)代”。</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是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现主体建筑多为元明结构风格。其岗峦起伏、势如卧龙的地理特征与草庐对策历史典故深度融合,构成南阳三国文化旅游的核心载体。“三顾堂”是后人为再现刘备三顾茅庐的场景而建。</p> <p class="ql-block">诸葛草庐始建于魏晋时期,由蜀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旧址上修葺而成,后因战乱多次损毁和重建。元代正式设祠庙,明清历代修缮,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风格。主体为八角攒尖式茅亭,象征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有宋至清代碑刻300多块。两边的对联分别是:“抱膝此安居 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长吟谁与和 问当年曲赓梁甫可有遗音。”“成大事一生谨慎,仰风流万古清高。”</p> <p class="ql-block">“草庐对碑亭”为一半坡式廊坊建筑,是民国时期军阀吴佩孚为纪念诸葛亮《草庐对》(是《隆中对》原名)的历史典故而设立的碑刻亭。亭内现存石碑四通,内容包含《草庐对》原文及注释,是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三分天下战略的经典文献。</p> <p class="ql-block">躬耕亭位于诸葛草庐北侧,是诸葛亮躬耕时存放农具的场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前有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墙体,古朴简陋。亭内有诸葛亮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半月台”始建于东汉末年,相传是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场所。砖石结构,台式建筑,沿梯可盘旋而上,凭栏远眺。与《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草船借箭”“祭东风”等典故有关联。两侧对联: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突出诸葛亮虽出身平凡但智慧δ功绩超越时代,隐居地即使陋室也因他的存在而增添光彩。</p> <p class="ql-block">宁远楼相传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藏书、读书及凭栏远眺之处。“宁远”名称源自诸葛亮《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万古云霄”出自杜甫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表述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野云庵是诸葛亮隐居期间的会客场所,与友人切磋学问的地方。硬山顶三开间清代制式建筑,外墙装饰有松鹿同春、松鹤延年砖雕。与诸葛草庐、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共同构成卧龙岗核心文化载体,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关张殿以纪念关羽、张飞护送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事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设廊道。殿内供奉关羽、张飞贴金泥塑:关羽塑像赤面凤眼,美髯垂胸;张飞塑像豹头环眼,黄额虎须。生动呈现两人因不满刘备三顾茅庐而愠怒的神态。“目无魏吴”形容关羽、张飞不畏强敌的气势,藐视曹魏和东吴的军事力量。突出两位武将的英勇,也暗含蜀汉政权对自身实力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汉武侯躬耕处”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旧址,石碑高27.5米,宽7.7米。字体宽博厚重,开阔雄浑。左下方署有“光绪辛丑知南阳府事傅风飏立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任南阳知府的傳风飏在此立碑。</p> <p class="ql-block">卧龙潭传为诸葛亮躬耕陇亩洗涤乘凉之处,因诸葛亮号“卧龙先生”而得名。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松竹掩映,垂柳依依,绿树成荫,景色清幽。成为卧龙岗风景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千古人龙卧龙岗,千秋遗韵留草庐。三分鼎峙筹策地,一腔忠悃(kun,真心诚意)表臣心。南阳卧龙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坐北向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30多座,是中国清代唯一一座保存至今而且布局完整的府衙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府衙”两侧对联:看阶前青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建制受明朝南京皇城和北京皇宫的影响,形成轴线对称、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前堂后寝的庭院式布局,反映了府衙建筑无处不在的封建礼仪的规范。</p> <p class="ql-block">仪门又有“寒门”之称,据记载此门平时不启,只逢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府治喜庆大典或举行重大祭祀礼仪时,才鸣礼炮十三响后启动。两侧对联:民情本无顺逆从修齐治平可开盛世,官品何论高下能公正廉明才是青天。</p> <p class="ql-block">大堂坐落在石质地面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21.5米,宽9.8米。是知府开读诏书、接见官吏、处理重大案件、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正中设公案,两侧立“肃静”“迴避”等字样。“公廉”“明镜高悬”等匾额是清代官府理念的典型标志。</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秦皇岛设置郡县以来留下的一个完整的郡级实体标本,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后面隐蔽处有个地牢,位于地下约10米深处,用于关押重刑犯,空间狭小,潮湿阴暗。(无法拍照)</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故里位于河南南阳,医圣祠是张仲景墓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圣张仲景故里”碑立于清光绪年间,碑高3米,宽0.65米,碑下底座为赑屃(biⅩi,龟形神兽),是古代碑刻常见的负重底座,象征稳固与权威。。</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现存建筑群占地12000多平方米,含房屋130多间,包含大殿、东西偏殿、过殿、春台亭、秋风阁等仿汉建筑,以及历代名医塑像、东西碑廊等设施。张仲景的特点也通过相关匾额上的文字表述出来。</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建筑群以中轴线布局,张仲景青铜塑像矗立于拜殿与大殿之间,高约5米,面向南方,面容慈祥,身着汉代官员服饰,下方有“医圣张仲景”。周边是历代名医雕塑群,有华佗、董奉、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群体。</p> <p class="ql-block">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该书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对中医理论和实践影响深远。他与华佗、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p> <p class="ql-block">医圣祠对联:龙柏九曲鉴圣意,凌霄万朵仰祖庭。上联指医圣祠内有一棵800年树龄的古龙柏,“九曲”形容柏树形态,“鉴圣意”体现对仲景医学思想的传承。下联以凌霄花盛开表达后世对中医祖庭的敬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结合,突出张仲景在中医药史上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门上方匾额“心涵胞与”源自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体系。两侧对联“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指的是在学术上既要心思缜密(心小),又要果断决策(胆大)。医理上要灵活圆通(智圆),行为处事上方正严谨(行方)。概括了中医诊疗的精髓和医德,是医圣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葫芦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祸禄,“悬壶济世”源自古代医生以葫芦作为行医标志,象征医者以仁心仁术济世救人的精神。后面堂前对联: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称颂张仲景的高尚品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