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访记(沾化、博兴、邹平)

康汶

<p class="ql-block">8日上午9:40左右到达沾化区委。沾化区属鲁西北冲积平原,北部靠海,早在商周时期即有人“煮海”为生,秦朝属于厌次县之地,唐垂拱四年(688年)建置招安镇[18],北宋设县,名为招安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为沾化县,明代属济南府滨州,1913年属岱北道,2000年滨州地区改设滨州市,沾化县随属滨州市,2014年沾化县改为沾化区。境域总面积2217平方公里,总人口39万,地广人稀。2024年实现GDP224亿,财政收入19亿,发展水平一般。</p> <p class="ql-block">沾化区委。1921年前黄河从沾化入海,沾化是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人口较少,文化古迹不多,从百度上搜寻了半天,没有发现代表性文化遗存,且多数古迹只存于文字上,现场早已了无痕迹。</p> <p class="ql-block">沾化区委前的市民广场,与其它城市别无两样,驱车在沾化城内转了一圈,由于下雨,行人也不多,于是驱车直奔博兴县。</p> <p class="ql-block">沾化城区一角。沾化特产是冬枣,此时已上市,路边尽是卖枣摊贩,在城边路口买了一点,精品级别,每斤7元,个头可比核桃,回家一品,确实不错,但没有惊喜。</p> <p class="ql-block">沾化农村一角。由于持续下雨,农民的玉米多数泡在雨中,部分已变质,水利与水害只有一步之差。</p> <p class="ql-block">8日上午11:58分到达博兴县委。博兴县总面积900.7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50.67万人,人口相对稠密。远在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境内已是父系氏族社会,商代是蒲菇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代、齐国曾在此建都。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剧种—吕剧的发祥地。唐代地属乘州,宋代属京东东路青州北海郡。金代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朝1369年改博兴州为博兴县,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清朝沿袭明制。2024年,博兴县实现GDP510.7亿,财政收入41亿,实力强劲,不愧为国家综合实力百强县。</p> <p class="ql-block">博兴名称由来:史上曾用名博昌,《十三州志》云:“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续山东考古录》亦载:“《汉志》博昌下应劭[shào]曰:昌水出东莱昌阳。臣瓒曰:从东莱到博昌,经历宿水不得至也,取其嘉名耳。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xù](李克用子)为避献祖讳,改博昌为博兴,历代相沿至今。取“博纳百川、兴及千里”之意得名博兴县。</p><p class="ql-block">中午在博兴城内找了个位于博百购物广场的喜家德水饺馆,点了一份虾仁、一份精肉,花费59元,味道不错!吃完午饭本欲去博兴的文化古迹一转,但遍搜网络,实在乏善可陈,决定直奔邹平。不过,传说博兴是黄梅戏《牛郎织女》中男主角董永的故乡,故事本就是传说,传说的传说更是传说,不值一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日下午14:34分在冷雨凄风中到达邹平市委。邹平是山东经济强县,多年霸榜全国各类百强排名,更是山东第一大民企魏桥集团所在地。2024年末常住人口80万人,总面积1250平方公里。2024实现GDP720亿,财政收入85亿,实力不是一般地强劲,说明邹平产业层次高、经济效益好。</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邹平市名中的邹是一种动物,不吃活的食物,象征仁慈善良。平,是指平原地区,大野曰平。</p> <p class="ql-block">邹平史上一大名人是范仲淹。范仲淹,北宋名臣,政治家、诗人,祖籍苏州,两岁时生父范墉病故,母改嫁时任职苏州的长山人(今邹平)朱长翰,随即母子迁居今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宋时为长山县河南村)。自此,范仲淹改名朱说并在此读书成长直至27岁进士及第,短短20多年,时名朱说的范仲淹在此留下诸多勤学励志的故事并影响至今,之后范淹改回本名,但范仲淹终其一生把长山县当作自己故乡,对继父、朱氏族人关怀有加,留下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范公祠,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而建的,1052年范仲淹去世,时年64岁,13年后的1065年时任长山县知县韩泽感念其功德,在范仲淹生长的长山县河南村修建范公祠,后来几经损坏,2006年当地政府重修,功莫大焉!。</p> <p class="ql-block">范公父亲也是重要官员,范公生于今石家庄而非故乡苏州吴县。</p> <p class="ql-block">范公为邹平留下了划粥断齑、窖金捐僧、礼参父老的历史佳话。</p> <p class="ql-block">范公两岁丧父,但幸遇朱氏继父。</p> <p class="ql-block">范公少有大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p> <p class="ql-block">姜公是范公伯乐,时年范公不过十一二岁,姜公便看出范公乃瑚琏之器。</p> <p class="ql-block">母子连心,范公成器,其母谢氏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不经世事、不历苦难、不见世面、不交朋友,人很难成器。</p> <p class="ql-block">寺院即学校,高僧即学者,到寺院读书是古人的重要求学方式。遗憾的是,由于雨大风大,未能造访醴泉寺一拜范公圣迹,至憾!</p> <p class="ql-block">划粥断齑。</p> <p class="ql-block">窖金捐僧。此事若真,足见范公当时的智慧、定力与远见。</p> <p class="ql-block">宋代应天府南京是今河南商丘,而非今江苏南京。范公此举足见其人生自信,罕有人及!</p> <p class="ql-block">27岁中进士,人生命运抖转。</p> <p class="ql-block">范公至孝。</p> <p class="ql-block">发达不忘山东乡亲,故而至今鲁人不忘范公。</p> <p class="ql-block">范朱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不忘范家、不弃朱家,完人范公。</p> <p class="ql-block">范公手迹,时名朱说。</p> <p class="ql-block">范公祠内范公塑像,因其人格伟岸,感觉如此高大。</p> <p class="ql-block">堂前香炉,供祭拜者上香。</p> <p class="ql-block">大门口东西两侧的亭子,按旧制,应为钟鼓楼位置。</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范公虽去,精神不灭。又有今之名士加持,必使范公祠千载而立。</p> <p class="ql-block">千年宋槐,见证范公祠兴衰。</p> <p class="ql-block">先忧后乐,范公执政为民思想的精要。</p> <p class="ql-block">因宋槐伴范公祠千年,今人为宋槐立碑,虽然物是人非,但后世可睹物思人,使范公先忧后乐之精神能够教化后世官员以民为本,勿忘百姓。此时是8日下午3:27,鉴于雨大风急,为安全计,驱车回泰,经桓台、张店、博山、莱芜,下午6时左右到家,滨州之行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