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6日(农历8月25日)清晨的阳光洒在贺州市高氏应昌公祖祠前,红色拱门高高耸立,金色的字在光照下熠熠生辉,像祖先的目光温柔地注视着这片土地。我站在拱门前,看着灯笼随风轻晃,红绸翻飞,仿佛整个村子都在呼吸着这份庄重与喜悦。远处帐篷连片,人声渐起,一场属于宗族的盛典正缓缓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沿着红毯缓步前行,两旁旗帜如彩蝶翩跹,写着“迎亲接客讲道德”的拱门下,脚步都不自觉地放轻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血脉的召唤。我能感受到,每一位到来的族人,无论远近,心里都揣着一份对根源的敬意。风里飘着桂香,也飘着久别重逢的笑意。</p> <p class="ql-block"> 三角旗在蓝天下猎猎作响,横幅上“外嫁千金回娘家”几个字格外醒目。原来,今天不只是男丁的归宗,更是女儿们的回娘家。她们穿着红裙,发间簪花,站在一起宛如一片燃烧的红霞。我望着她们的背影,忽然明白:宗祠不只是供奉牌位的地方,更是让所有高家儿女都能找到归属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叔侄、兄弟在倾心交谈</p> <p class="ql-block"> 锣鼓声骤然炸响,舞狮腾跃而出,黄与红的狮身翻滚如浪,引得人群阵阵喝彩。那狮子仿佛真有灵性,眨眼、抖鬃、腾空扑食,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跳。孩子们挤在前排,眼睛瞪得滚圆;老人们坐在后排,嘴角含笑,像是看到了几十年前同样的场景。这一刻,传统不是书上的字,而是活在我们眼前的血脉奔流。</p> <p class="ql-block"> 游行队伍缓缓走来,有人高举“饮水思源”的牌匾,步伐沉稳如根须扎进大地。他们穿着传统服饰,脸上没有表演的痕迹,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庄重。阳光穿过树梢,洒在他们肩头,像是祖先的祝福一路相随。我不由自主地跟上几步,脚步轻了,心却重了——这是属于我们的历史在行走。</p> <p class="ql-block"> 舞狮场边,一群高家女儿整齐列队,红衣金绣,宛如从古画中走出。她们不舞狮,却以静制动,用目光守护着这场仪式的尊严。几位穿“高”字马甲的高家儿郎穿梭其间,忙着调度、招呼,汗水浸湿了衣领也不曾停歇。我认得其中一位是族里的叔公,他总说:“办一次安龙,就是给祖宗点一次灯。”</p> <p class="ql-block"> 走进祠堂内,书法墨香扑面而来,墙上“孝道传家”四字力透纸背。几位男子站在角落,有人正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神情专注得像在完成某种使命。右侧的女性们静立如松,红白相间的传统服饰在灯笼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她们不说话,却让人感到一种无声的力量——那是家族的根,在静默中深深扎下。</p> <p class="ql-block"> 厅堂里,满屋红衣族人肃立,目光齐齐望向前方。门敞开着,外头的光斜斜地切进来,像一道通往过去的门缝。有人低声念着祭文,声音平稳而悠远,仿佛在与百年前的应昌公对话。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不是在举行仪式,而是在回应一场跨越时空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 室内,一群女子身着金绣红裙,静静伫立在横幅之下。她们不张扬,却自带光芒。我听见一位老人轻声说:“这些都是高家出嫁的女儿,今天回来认祖归宗。”我心头一热。原来,无论走多远,只要心还记着这扇门,就永远有位置为你留着。</p> <p class="ql-block"> 几位穿“高”字马甲的男子站在舞狮旁,一边擦汗一边指挥。桌上摆着水瓶和风扇,简陋却不失秩序。他们不是演员,而是这场庆典真正的支柱。没有他们连夜布置、反复演练,就没有今天的热闹与庄严。我悄悄递上一瓶水,那人笑着点头,那笑容里,有疲惫,更有骄傲。</p> <p class="ql-block"> 一群女子整齐地跪在地上,红衣金纹,神情专注。我不知她们在等什么,但那种安静中的力量,让我屏住了呼吸。或许,她们等的不是某个信号,而是一种确认——确认自己是高家的女儿,确认这条血脉从未断流。</p><p class="ql-block"> 贺州市高氏应昌公祖祠安龙庆典,这一天,不只是安龙,更是安魂。我们用红灯笼点亮了记忆,用舞狮唤醒了血脉,用一声声“高家到了”告诉天地:根在这里,人在,情在,敬意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