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丰碑,心上山河

秋天

<p class="ql-block">一一写在地质功勋丰碑揭幕前夕</p> <p class="ql-block">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晨光,暖暖地洒在新落成的地质功勋丰碑上。丰碑高四米六,宽四十米,像被时光精心打磨过的竹简,静静肃立在草木之间。2025年,恰逢中南地勘609队七十华诞,队里职工倡议立碑铭志、以彰功勋。是年九月,经各方戮力同心,终告建成这座花岗岩浮雕纪念碑。指尖轻触石面,能摸到细微纹路,那不是自然的肌理,更像无数个脚印叠合的痕迹——从半个多世纪前的山野,一直延伸到此刻的晨光中。</p> <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1日,中央地质部组建“四二九”地质勘探队,对大冶铁矿进行地质勘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支大型地质勘探队。当时,铁山矿区被日本侵略者破坏严重,留下的资料错漏百出,勘探工作困难重重 。“四二九”地质勘探队第一步,是重测矿区地形图,钻探、取样,探明已知矿体的矿质和储量,对尖林山进行物探,确定尖林山潜伏矿体的远景评价;第二步,在尖林山进行钻探和典型的岩矿光片研究工作;第三步,掘进四条检查坑道,刻槽取样,采取选矿试样,充实开采技术指标的资料。1954年3月,“四二九”地质勘探队完成勘探任务,提交勘探报告,探明大冶铁矿铁矿石储量为1亿零300多万吨,金属铜为60.2万吨,为中央决定重建大冶铁矿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中南609队曾参与大冶铁矿的勘探会战工作,为大冶铁矿的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在鄂东地区开展地质勘查,在大冶铁矿所在的铁山地区进行钻探等作业。当时条件艰苦、设备落后,全靠人工肩拉人扛搬运设备。到70年代中期,609队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一流的钻探水平和卓著的找矿成果而闻名。此外,609队成立的“三八”机台,也曾在铁山矿区进行人造金刚石钻进工艺试验,刷新了冶金系统金刚石钻进的纪录。</p> <p class="ql-block">  石碑静默,却似有脚步声从时光那头传来。是地质勘探者的胶鞋,踩过鄂东南的崇山峻岭,沾着晨露与黄泥;是帆布背包里的罗盘与地质锤,碰撞出清脆声响,那是他们与大地对话的暗号。我仿佛看见他们弓着腰,在陡峭的山坡上画地质剖面图,铅笔头在图纸上疾走,汗水顺着额角滴在岩石上,瞬间被正午的太阳蒸干;又看见暮色里,他们围着篝火煮干粮,火光映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话题从岩层走向聊到家里的孩子,声音里有疲惫,却藏着掩不住的亮——那是找到矿脉时,眼睛里才会有的光。</p> <p class="ql-block">  大冶铁矿的重建,是一部沉甸甸的史诗,而这些勘探者,是最早在扉页上落笔的人。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英雄,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凭着一双脚、一双眼,把“跋山涉水”四个字走成了日常,把“餐风饮露”过成了习惯。或许某块岩石上,还留着他们当年敲下的痕迹;或许某条山路上,还印着他们反复丈量的脚印。那些被野草覆盖的勘探路线,那些写满数据的工作笔记,最终都化作了矿山崛起的基石——他们的汗马功劳,不在奖状上,而在铁矿轰鸣的机器里,在城市发展的年轮中。</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勘探人中,有一个叫孙成章的,十九岁未满便从风景秀丽的江苏水乡来到这里,当上了光荣的地质勘探工,长年以山间的晨露和暮色为伴,一干数十年,每年的先进模范名单,他的名字从未缺席。一次抬钻机,他因拼尽全力而受伤,落下病痛。心疼他的女儿说他不知道松松劲。孙成章立刻收起笑意,语气格外认真:“那怎么行,松劲的瞬间最危险,万一机器歪了,身边的同志就要受伤。”老人把青春以至整个人生,都献给了热爱的勘探事业。</p> <p class="ql-block">  石碑的一端,“地质功勋丰碑”六个鲜红大字,在阳光下跳着光。红得热烈,却不张扬,像勘探者们的性子——做的多,说的少,连纪念自己,都是一群老人悄悄发起、自愿捐款筹建的。在瞻仰丰碑的人群里,我见到地质丰碑浮雕墙总策划、总设计的史炳奇老人。老人胸佩红花,神采奕奕,格外的高兴。多少个日夜,他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一遍遍摩挲设计图,一次次跑去协调施工;只凭着“不能忘了老伙计”的念想,把一丝一缕的心愿都融进石碑里。</p><p class="ql-block"> 人群里,少了许多熟悉的身影,他们没能等到石碑立起来的这天,就永远留在了他们深爱的山河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风掠过石碑,我分明听见他们的声音,和当年在山间的谈笑一样清晰;当游人驻足凝视,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便会从时光里走出来,站在石碑旁,静静看着自己守护的矿山,如今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  这座碑,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它是地质人的心结,是后辈的念想,是“为国找矿”的精神具象。它立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土地上,更立在每一个记得他们的人心里:记得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的执着,记得他们用青春换矿脉的赤诚,记得他们把名字藏在功勋背后,却把精神留给了岁月。</p><p class="ql-block"> 风柔柔吹过,仿佛在与石碑轻轻“对话”,更像勘探者们当年的低语。阳光落在鲜红的字迹上,暖得像他们掌心的温度。原来最不朽的纪念,从不是刻在石上的名字,而是融进山河的精神——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永远不会离开,永远在山间,永远在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