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理念遇上“寻找秋天”的浪漫主题,富裕县塔哈镇中心学校的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学科秋收趣味赛热闹启幕。这不仅是对运动精神的诠释,更是一次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秋意、用汗水触摸丰收的沉浸式体验,让秋天的课堂从书本延伸到操场,让运动的快乐与秋日的厚重撞个满怀。</p> 把田间地头搬上跑道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道具箱里,玉米带着穗、白菜裹着叶,每一样都照着秋收的模样来——这哪里是比赛,分明是把“秋天的仓库”搬到了操场。</p> <p class="ql-block"> 发令声落,跑道瞬间变成了“丰收田埂”:孩子们弓着腰,从道具箱里捧起玉米,脚步带起的风里,像裹着田垄间的稻香;他们把“白菜”抱在怀里,跑起来的身影,像极了秋收时抱着作物往家赶的小农户;跑道上的锥形桶是“田埂标记”,软垫成了“田间土堆”,连裁判老师的哨声,都裹着秋天的热闹劲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为了护好怀里的“作物”,放慢速度却不肯松手;有小组落后时,队友隔着跑道喊“快抱好,咱们的‘秋粮’不能掉”;连场边围观的同学,都攥着拳头喊“加油,把‘秋天’抱回来”——秋光里的少年,比枝头的果实更饱满,比风里的稻香更热烈!</p> <p class="ql-block"> 秋光里的田埂,农人的脚步追着日头赶收;跑道上的少年,身影裹着风争分夺秒向前——秋的底色本就是“抢”:抢一季作物的饱满,抢一段成长的热烈。</p> <p class="ql-block"> 这场秋收趣味赛,把“秋天”拆成了可碰、可跑、可抱的模样——秋意不再是远处的树影,而是攥在手里的“作物”温度,是少年们跑过跑道时,印在秋阳里的、亮晶晶的成长。</p> 把秋收重量装进心里 <p class="ql-block"> 赛场上的脚步刚歇,秤盘便成了新的“焦点”——纸箱里堆得冒尖的玉米、红薯、白菜,被稳稳摆在体重秤上,瞬间把指针拉出了弯。孩子们踮着脚围在秤边,盯着表盘上跳动的刻度:“咱们这箱玉米沉不沉?”“白菜和红薯加起来有多少斤?”当老师报出数字时,有人拍着手笑:“这可是咱们‘运’回来的丰收!”</p><p class="ql-block"> 把“秋天”抱在怀里跑过跑道,再把它的重量称进心里,这就是丰收最生动的模样。</p> 少年主场 “丰”收自来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场秋收趣味赛的“总导演”,是六年级的学生们:从设计活动海报、校园里奔走宣传,到赛场中统筹道具安放、精准计时、记录称重数据,再到用称重结果自主设计“作物总重计算”“接力效率统计”等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他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更是跨学科学习的主导者。</p><p class="ql-block"> 这场由学生自主操盘的实践,让“跨学科”不再是理念,而是看得见的成长,这正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价值:当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知识便从被动接收的符号,转化为主动运用的工具;能力也从课本里的描述,生长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 从课堂到操场,从课本到“田间”,项目式学习的内核,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触摸知识的温度,在实践中生长综合能力。未来,学校将以更多元的主题、更沉浸的场景,让跨学科活动成为成长的“沃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里,既收获知识的丰盈,更拥有适配未来的核心能力,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成长的“丰收”。</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洪淼</p><p class="ql-block">审编:李婷婷</p><p class="ql-block">审核:陶相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