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0日,原南京军区后勤部十六分部汽车32团机关和司训队的105名战友和家属,(其中家属29人)集聚在合肥市安微民航君澜大饭店。战友们来自来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山东、安徽等6个省市。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近70,战友们兄弟相称,亲密无间,报到大厅、晚餐大厅相互拥抱问候,一片欢声笑语、热情洋溢的热烈气氛</p> <p class="ql-block">丁锡康团长主持晚餐会</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按照筹备组的安排,早上7:00就等车出发,上午去三河古镇。三河古镇位于江淮大地巢湖之滨,省会合肥西南,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食天堂”的美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小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具有外环两岸水至三洲的独特地貌。公元前537年吴楚相争,“鹊岸之战”、晚清时期“三河大捷”均发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受吴楚文化交融影响,加之徽商的兴盛,使三河古镇成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晚清名臣李鸿章、刘秉章、张树声等淮军名将,都曾在这里置有实业和房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爱国华侨董寅初都在三河留下过成长的足迹。一批风云人物的诞生,给三河古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三河古镇是镶嵌在巢湖上的一颗明珠。</p> <p class="ql-block">下午首先参观安微名人馆。安徽名人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云谷路,于2015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它是全国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馆,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名人专题类博物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馆基本陈列《江淮代有名人出》以史为纲、以时为序,分为八大展厅,包括文明曙光中的先祖、智慧星空中的先知、文化繁荣时先贤等,重点展出了95组共计120位安徽历史名人。馆内人物全部采用蜡像制作,其中部分采用场景式布置,运用电影美术手法和声、光、电、多媒体激光全息等高科技手段,展现名人风采和主要事迹。</p><p class="ql-block"> 此外,安徽名人馆还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截至2024年1月,已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名人馆又来到合肥渡江纪念馆。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史料最全的纪念渡江战役的专题场馆。它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云谷路,2012年11月28日正式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 馆区由南向北依次为胜利塔、胜利广场、总前委群雕和纪念馆主馆等。主馆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身如两艘并行战舰,以馆内陈列以“百万雄师过大江”为主线,收藏文物2000余件,运用多种技术全景式展现渡江战役历史。它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安排照相,先是大合影,包括家属在内105人,其次是战友大合影,然后自由照相,战友们你拉我,我拉他,他还要拉他,你拍我,我拍他,生怕把谁漏了,一个也不要掉,真是一幅生动繁忙的情景图</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座谈会和晚上的宴会,更让人激动无比,电子大屏幕上的一张张年轻士兵的新训照片、毕业留念照片、工作场景照片……;同时播放着一首首《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咱当兵的人》、《永远是个兵》、《战友》、《小白杨》等军旅歌曲,顿时把每个战友的激情激发了出来,大家热血沸腾;座谈会上发言一个接着一个,发言中个个情绪激动,有的还哽咽着一时说不上话来;晚宴上个个举杯邀约,相互祝福,祝贺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美满。此情此景在场的人个个激动无比,将这次战友聚会推向了高湖。</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首先要感谢筹备组的全体成员,是你们为大家创造了这个平台,给了大家一次机会,使我们能在合肥快乐相聚,在此对你们的周密安排和辛苦付出,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安徽民航君澜酒店报到大厅的瞬间,一眼见到老战友时,仿佛时光倒流。当年的年青小伙,现已满头白发,可紧握的双手却依旧有力,一声“您好”瞬间唤醒了尘封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话题自然回到军营,新兵连的紧急集合、司训队的刻苦训练、靶场上的汗水与欢呼、拉练时相互搀扶的身影、还有战友间那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趣事都成了我们永久的回忆和快乐聊天的话题……那些苦乐交织的日子,在笑声与泪光中愈发清晰。有人聊起执行任务时的惊心动魄,有人说起了拉练时的相互帮助,有人说起了站岗时的胆战心惊,这些都是彼此的信任让大家闯过难关。</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各奔东西,大多年老在家,也有不少战友还在为家庭为孙辈服务,但那份战友历经,那份生死考验的情谊从未褪色。只有最真诚的牵挂——“你身体怎么样?老婆怎么样?孩子怎么样?孙辈怎么样?”……简单的问候里,藏着沉甸甸的关心。</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临别时再次相拥。无需过多言语,一句“常联系”“多保重”,便承载了所有的不舍与祝福。战友情,是刻在骨子里的羁绊,纵岁月流转,这份情,一生不变,一次战友一生情。</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组委会的全体战友,你们辛苦了,谢谢!</p><p class="ql-block">原83472部队司训队指导员孔祥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