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行(六):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大威

<p class="ql-block">在张掖市酒店用完早餐后,我们一行人登上大巴继续西行前往敦煌,途中将在嘉峪关停留,参观嘉峪关关城。万里长城东有山海关--“天下第一关”西有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二者共同构成了明长城东西两端的重要门户。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征西将军冯胜置关设防。此后,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不断修筑、加固,历经168年成为完备的防御要塞。它曾是军事防御要地、政府朝贡关口和民间通商口岸,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见证了东西方商贸、文化、宗教的交流与融合。历代文人如林则徐、左宗棠等在此留下壮丽诗篇,“定城砖”、“击石燕鸣”等民间传说也赋予关城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大巴正驶离张掖市</p> <p class="ql-block">途中在酒泉高速服务区稍作休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甘肃的嘉峪关景区入口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峪关景区是中国的5A级景区,也</span>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嘉峪关景区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冯胜将军的铜像。他身披斗篷,着铠甲、戴头盔,手持兵器,神情坚毅;胯下骏马昂首,肌肉线条遒劲。整尊铜像塑造出将军骑于骏马上的英武姿态。明洪武五年(1372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率西路军远征朔漠,扫平了元朝在甘肃的势力。班师途中,他相度地理形势,看中了肃州西70里的嘉峪地区。这里是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拱合最狭窄之处,地势险要,南面是嘉峪山,北面是黑山,两山对峙,中有平冈,是一处战略要地。于是,冯胜决定在嘉峪山麓西北余脉处的九眼泉冈塬上建关筑城,并向朝廷建议在此地修筑长城和关隘,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随后,冯胜将军开始主持修建嘉峪关的最初工程,筑土城形成初步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冯胜将军雕像后方的九眼泉,是嘉峪关建关史中关键的水源印记。正如《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九眼泉湖堪称嘉峪关地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年冯胜大军正是被这处泉水吸引,才选择在此地驻扎并推进建关工程。而‘九眼泉’的名称并非实指有九个泉眼,是借‘九’与‘久’的谐音,寄托泉眼众多、水源长流不息的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嘉峪关东闸门,它是关城的东向门户,是进出关城东侧区域的通道。在明清时期,东闸门承担着检查往来人员、货物,以及管控关城东侧区域交通往来的功能,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与交通管制体系的一部分。东闸门建筑风格与关城整体相协调,为传统的城门建筑形式,设有门扉等设施,墙体采用当地的黄土、砖石等材料构筑,历经岁月仍能看出当年的坚固构造。</p> <p class="ql-block">进入东闸门后,游客需沿着碑廊走向城关。</p> <p class="ql-block">从东闸门向内望去,城墙围合出的区域开阔又极具纵深感,在蓝天的映衬下,让人瞬间体会到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的恢宏气势。</p> <p class="ql-block">亭子内的‘天下雄关’石碑,不仅字迹刚劲有力,也高度概括了嘉峪关作为长城雄关的险要地位。它是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被关城雄伟的气势震撼,不禁感叹“真是天下雄关”,随后挥笔写下“天下雄关”四字。时任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熊敏谦等人觉得这四字精准描绘了嘉峪关的雄姿,便找人将其刻成石碑,最初立于嘉峪关东关坊附近的古驿道旁,后迁移至如今亭子所在的关西区域附近。</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景区内的文昌阁(也被称为“文昌楼”)是关城建筑群中极具特色的建筑,它是一座两层的楼阁式建筑,飞檐翘角,屋顶覆盖着琉璃瓦,屋脊装饰有精美的兽件,整体造型典雅庄重,兼具西北建筑的雄浑与传统楼阁的精巧。楼阁的木构部分彩绘绚丽,梁枋间布满蓝、绿、红等色彩的纹饰,门窗和栏杆则采用镂空雕花工艺,尤其是上层的隔扇窗,纹样繁复精美;正面悬挂着“威宣中外”的匾额,字体苍劲,点明了嘉峪关作为边关要隘的威慑力。历史上,文昌阁是供守关将士祭拜文昌帝君、祈求文运的场所。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年(1822年)曾进行过重修。</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旁的关帝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庙宇建筑,采用两进式布局,前殿(山门)飞檐叠翘,屋顶覆盖着绿琉璃瓦,屋脊装饰有龙形兽件,色彩浓艳的彩绘布满梁枋,尤其是山门上方“关帝廟”匾额(黄底蓝字)格外醒目,匾额两侧还配有花卉、人物纹饰的瓷板画,细节精致。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历史上是守关将士与往来商旅祭拜关羽(祈求忠义护佑、战事顺遂)的场所,也是关城文化与信仰融合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内的两进院子门上各有一块门匾,外院门上的这块以鎏金大字书写‘天地正气’,里进院门上则是‘文武聖神’匾,两块匾的文字都用来赞誉关羽的忠义刚正与文武双全之德。</p> <p class="ql-block">关帝廟内供奉的关羽<span style="font-size:18px;">塑像坐</span>于内殿中央,他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神态威严庄重;身披黄绿相间的披风,内着绣有纹饰的战甲,手作捋须姿态,整体造型契合民间对关羽“忠义武圣”的形象认知。立于关帝像左侧,身材魁梧,面容粗犷,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是关羽的随从周仓,他有“勇猛护主”之称。位于右侧的是关平,他身着铠甲,双手交握于身前,神情恭谨,体现出关平作为关羽之子“恭顺侍父”的角色特点。</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塑像</p> <p class="ql-block">关羽使用过的青龙偃月刀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是嘉峪关古戏台,位于关帝廊对面。它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重建,在当时是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重要娱乐场所。戏台整体雕梁画栋,彩绘工艺十分艳丽精美。</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的内城墙,它主体由黄土夯筑而成,呈现出厚重的黄褐色。墙体高度可观,部分区域墙体厚实,给人以坚实稳固的视觉冲击。城墙顶部设有垛口,排列规整,既兼具军事防御时瞭望、射击的功能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关大门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由李端澄负责修建的嘉峪关内城的光化门。门额刻有“光化门”三字,“光化”意为以儒家道德文化教化边疆民族,体现明王朝“以德化人”的治边理念。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用条石衬砌,内部铺设从黑山开采的石条;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的黑漆双扇门,坚固耐用。门上方建有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高约17米,精雕细刻且彩绘绚丽,底层砖木混合、二三层纯木结构榫卯咬合,历经数百年仍稳固矗立。</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内城的“击石燕鸣”,是关城历史、民俗与建筑智慧交融的奇妙印记。相传古时,内城柔远门外的城墙上有燕子筑巢,一日雄燕外出觅食,归时城门恰好关闭,它焦急悲鸣、冲撞城墙而亡;雌燕见此情景,也终日哀啼,最终悲伤而逝。此后,人们发现用石块敲击城墙(如今关城内专门放置了体验用的石块),竟能听到类似“啾啾”的燕鸣声,仿佛两只燕子的魂魄仍在此处倾诉哀思。这一现象也衍生出独特民俗:古代戍边将士出征前,家眷会特意来到这里击石祈福,若敲击后燕鸣声清亮悠扬,便被视作将士平安归来的吉兆,久而久之,“击石燕鸣”成了边塞军民寄托牵挂的特殊方式。</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内城的马道,是关城军事防御体系里充满巧思的设计,堪称古代城墙的“兵力运输高速通道”。它宽3米、长约22米,紧贴城墙呈23度倾斜,既供将士骑马快速登城运送兵力粮草,又能在敌兵攻城时推送擂木、滚石重创敌人。我们一行人沿着马道旁专门铺设的楼梯(为保护古马道而设),一路登上光化门城墙,亲身感受到这段通道当年的军事价值。</p> <p class="ql-block">位于嘉峪关内城的游击将军府,它是明代嘉峪关地区的军事指挥中心。游击将军作为这里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统辖关城及周边防务、操练士兵、管理屯田等事务,相当于当时嘉峪关的“军事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墙上俯瞰光化门的瓮城,它是关城的“缓冲防御区”。瓮城城墙高与内城齐平,城门与光化门呈90度角,敌人若闯入瓮城,守城士兵可从四面围攻(即“瓮中捉鳖”)。</p> <p class="ql-block">站在瓮城城墙上眺望光化门城楼。这座光化门城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高约17米,精雕细琢间尽显巧思,绚丽彩绘更添神采;底层砖木混合、二三层纯木结构榫卯咬合,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稳固矗立。在澄澈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城楼悬挂的“天下第一雄关”红底金字匾额愈发醒目,将雄关独有的恢弘气场全然释放。</p> <p class="ql-block">从嘉峪关内城城墙上俯瞰内城里的练武场。演武场地面以砂石铺就,略显粗犷。场中分布着几座古色古香的练武器械架,造型古朴,仿佛在诉说着昔日将士们在此演练武艺的场景。还有一些小型的仿古营帐,色彩棕红,点缀其间,还原出古代军营的布局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嘉峪关内城墙垛口向外望去,一边是黄绿相间的植被地带,为这片苍茫大地增添了一抹生机;而另一边则是广袤的戈壁荒原,土黄色的地面辽阔无垠,与天际线相接。</p> <p class="ql-block">位于内城墙拐角处的南敌楼</p> <p class="ql-block">从内城墙上俯瞰,位于西瓮城南墙的会极门及城楼尽收眼底。会极门是西瓮城的重要门户,属于内城防御体系的外层屏障,城门为砖砌拱券式,凭借瓮城结构实现‘瓮中捉鳖’的防御效果,军事防御功能十分典型。其侧后方便是与之相连的内城西门柔远门,二者共同构成‘瓮城-内城’的纵深防御结构。</p> <p class="ql-block">从内城墙上眺望,柔远门及其城楼——柔远楼。柔远门是内城西门,门额刻有“柔远”二字,蕴含着明王朝对边陲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以图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其城门为砖砌拱券门洞,深20.8米,宽4.2米,基础和地面以长方形石条衬砌,安有铁皮包钉的黑漆双扇门,古朴厚重,尽显军事防御与行政寓意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欣赏柔远楼。此楼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高约17米。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环以带红漆明柱的回廊,各18根明柱朱红醒目;第二层明柱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则是木格花窗,楼内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彩画,脊上镶嵌蟠龙、狮子等兽形瓦,绿色琉璃瓦盖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从柔远楼上远眺演武场另一端的光化楼</p> <p class="ql-block">从西瓮城内仰望柔远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嘉峪关的柔远门门洞,它是内城西门的通道。它也是人员、车马进出内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古代承担着军事防御和交通往来的功能,体现了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军事防御体系设计。</p> <p class="ql-block">柔远门安有铁皮包钉的黑漆双扇门,兼具防御性与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和城壕组成。内城是关城的核心,周长640米,城墙高9米,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而画面中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罗城城门--“嘉峪关门”</span>,及其门楼嘉峪关楼。嘉峪关门为砖砌拱券结构,门洞深约25米,宽约5米。城门是罗城的西向正门,是进出嘉峪关的重要通道之一,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承担着控制西向交通、抵御外敌的关键作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呈“凸”字形,是关城面对西方的第一道防线,正中开券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span>门楼(嘉峪关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高约17米。底层有回廊,二、三层设木格花窗和栏杆,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屋脊装饰有兽形瓦件。楼体朱柱彩绘,檐角飞翘,气势恢宏。门楼上层悬挂“嘉峪关”匾额,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兼具军事瞭望和彰显关隘威严的功能,展现了明代高超的建筑技艺与边关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其巍峨气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展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关门外是一片苍茫辽阔的戈壁滩,尽显荒凉之态。戈壁滩上,‘壮行酒’主题的酒坛、大鼓景观颇具特色,售卖文创和旅游用品的摊位、骆驼队点缀其间,远处荒漠与蓝天白云相接,满是西北边关风情。游览完嘉峪关,我们返回入口处的餐厅午餐,随后乘车前往敦煌市。</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去敦煌的路上,停在高速公路旁的一个小集市稍事休息。这里主要是卖当地的特色水果,及蒙葡萄干等西北产的水果干。</p> <p class="ql-block">在太阳落山前,我们抵达敦煌市的鹿野酒店,并在那里住四个晚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到在酒店大堂内的一根极具岁月感的胡杨树干。它形态苍劲古朴,树干上孔洞交错、纹理扭曲,尽显沧桑质感,仿佛是时光镌刻的印记。胡杨树属杨柳科落叶乔木,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存的古老树种,具有长寿、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的特性,还有着“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的传奇,被誉为“沙漠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安顿好后,我们一行人来到被称为‘敦煌小镇夜市’的热闹地方,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吃完晚餐后,我们一行人漫步来到流经敦煌市的党河边。在河堤畔,我们看到一块竖立的石碑,它是为纪念‘草圣’张芝的墨池遗韵而立。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瓜州县)人,是中国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草圣’‘草书之祖’,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其‘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学书故事更是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造在党河跨河大桥旁的桥头堡,夜晚在暖黄色灯光的映衬下极具视觉冲击力。它整体呈塔状结构,顶部是仿传统建筑的飞檐翘角造型,搭配古朴的瓦当设计,尽显敦煌的历史文化韵味。塔身正面有精美的浮雕,刻画了具有敦煌特色的人物与建筑元素,细节丰富且富有艺术感,仿佛在诉说着丝路故事。</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跨越党河的大桥。党河是敦煌的‘母亲河’,也是敦煌境内唯一的常年性河流。它发源于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是一条典型的内陆河,河水最终注入敦煌西北的哈拉湖(现已干涸。没有党河的水源,就没有敦煌绿洲的存在,它不仅支撑着敦煌的农业生产,更是维系当地沙漠与绿洲生态平衡的核心水系。根据旅行社的安排,我们第二天的行程是参观莫高窟及与莫高窟有关的文艺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