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庙集集市素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谨以此文献给我自小生活的家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庙集是一个乡村小镇,坐落在江汉平原的北部,北面连山,南面临原,于南于北它都是门户,所以素有“北靠山,南接原,南北都靠瓦庙连。西夷陵,东武汉,汉宜公路一线牵”之谓。由此可见,瓦庙集的地理优势是十分突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瓦庙集的地理位置特殊,其集市的形成历史之悠久,热闹之非凡,繁华之出类,是周边小集镇当中绝无仅有的。对于这个集市,以前人们除了用置身处地来感受,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以外,还不见有人用纸笔去记载,用文字去描绘。笔者生于斯,长于斯,我直接见证了六、七十年代瓦面集的集市。那时我的目之所及,身之所受,心之所思,脑之所记,无不真实地烙下了瓦庙集集市的印痕。它如一幅轴长而又极富内涵的素描,时时展现在我的心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市设置在瓦庙集北头的一个十字路口,那里四通八达,视野开阔,便于人们穿梭往来,摆摊设点,随行就市,自由买卖。集市处除了猪圈以外,其他一切上市交易的物品都没有固定的摊位,只是随着卖者的先来后到,各占一隅,随意摆放,恣意交易。有卖鸡鸭鱼鹅的,有卖葱韭蒜姜的,有卖竹篾藤器的,有卖豆腐小菜的,还有卖鸡雏猪崽的,可以说与“农”字相关的物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不是雨天,每到东方欲晓之时,人们就会络绎不绝地走向这个简陋而又热闹的集市,去叫卖,去选择,去讨价,去交易,用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为数不多的物品去换取少得可怜的资费。而那些购买食品的所谓消费者,大多也是为了家里待客或做大事的需要而采购。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他们赶集除了小买小卖之外,其主要目的也是去凑凑热闹,会会熟人,看看行情,过过眼瘾。因为在那个时期,人们除了劳作,还是劳作,出不了远门,进不了城市,逛不到商场,开不了眼界。大家把这种集市看作是盛大的聚会,是自己的乐园,故而趋之若鹜,乐此不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庙集的集市是繁华的。说它繁华,是因为除了猪肉、白糖、布匹等凭票供应的紧缺物资外,其他农产品则是种类繁多,无所不有。有鸡鸭鱼蛋,有瓜果蔬菜;有扁担扫帚,有篾器陶具;有豆腐芽菜,有锅盔油面;有猪仔鸡崽,有野兔山鸡;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每逢端午中秋,应节的物品更是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尤其是到了年关腊月,就会冒出许多卖年画的、卖灯笼的、卖鞭炮蜡烛的、卖纸钱土香的,就是那新砍的放鞭炮的长竹竿也会摆满一地进行售卖。只要你走进这个集市,无论你卖与不卖,买与不买,你都会被它的那种繁华与热闹所吸引,所陶醉。而这种繁华与热闹,这种吸引与陶醉,是非当地的住民所不可想象和理解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庙集的集市是自由的。说它自由,是因为所有上市物品,没有计划供应,没有囤积居奇,没有既定价格,没有限制买卖。大凡上市摆卖的物品,都是当地农民自产自销,多少不拘,各取所需,买卖自由。有人卖一小筐鸡蛋,然后去买些豆腐油条。有人卖一篓黄鳝泥鳅,再去买些锅碗农具……这些卖者也是买者,他们大多是把家人闲时得来而又不舍得自己享用的物品拿到集市上去换钱,然后去购置一些家里必须的物品。想卖你就去,想买你就来,这样以物易物,你情我愿,不被人干涉,不受人限制。卖者不觉得折本,买者不觉得吃亏,全是凭着“愿剃头的打湿脑壳”的契约精神在进行买卖,你能说这种集市不自由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瓦庙集的集市是公平的。说它公平,是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欺行霸市,没有强买强卖;没有短斤少两,没有扯皮拉筋,更没有谁像现在的漂亮国那样瞎征关税。集市上设有一个简易的交易所,交易所里有三位经纪人,都是由当地民众民主推举的有名望的人。这三位经纪人德高望重,正直善良,大家都信得过。只要一开市,经纪人就会每人手提一杆木制长秤,身着一件蓝色的背带式围裙,在赶集的人群中不停地穿梭,不停地张望,不停地称重,不停地报价。木制秤杆一头的底部用三根绳子吊着一个圆形铁盘,盘子盛物方便实用。面对所有的买者卖者,无论男女,不分老少,他们都是笑容满面,有求必应。称起重来秤平星准,算起账来毫厘不爽。如果遇到交易者是自己的家人或亲戚,他们会主动避嫌,让其他经纪人来主持交易。偶尔遇到买者的钱不够,他们还会自己掏钱为其垫付,待买者日后奉还。而所有卖者,都会从自己成交所得的费用里主动交出几分几角,以作经纪人的薪酬,而经纪人从来不计多少,这也成了这个集市似乎约定俗成的惯例。由于经纪人秉承服务为民的宗旨,一向主持公道,对人对事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因此他们深得群众的信赖,也给集市交易的公平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写到这里,当你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你笔下的这种集市,全国到处都是,而且比之有过而无不及,你不过是一只坐井观天的井蛙而已。是的,我就是一只井蛙。在那个封闭而又物资匮乏的年代,像我这样的井蛙比比皆是。而在我的眼里,在我的心里,在我们当时生活的那片天地里,瓦庙集的集市,就是我们所有生活在那块热土里的人民最大的对外交流窗口,最好的贸易平台,最自由的话语论坛,最引人入胜的一片乐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月如梭,沧海桑田。而今的瓦庙集,与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过去那种繁华喧闹、自由公平的集市,早已被多得有些过剩的物资所充斥,被热得有些发烧的金钱所晕乎,被变得有些失智的唯利是图所取代。但在我的心里,瓦庙集过去的那种集市,仍然是那么美好,那么其乐融融,那么难以忘怀,那么令人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乙巳年五月于申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