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岩书院》//《吾家蜀江上:苏轼在眉山》评说

酒仙

<h3>《吾家蜀江上:苏轼在眉山》评说<br><br>     《吾家蜀江上:苏轼在眉山》由眉山市政协刘友洪、张生全、沈荣均、龚莹莹、李云、刘竹合著,是一部以非虚构形式系统还原苏轼在眉山生活细节、人格精神成因及发展脉络的著作。该书以文学语言、翔实史料和跨学科视角,实现了对苏学研究的现实突破与精神超越,被阿来序言誉为“更有感染力和更让人信服的文学真实”。<br><br>一、现实突破:重构苏轼的成长地理<br>        本书以眉山为时空坐标,通过“岷江—峨眉—嘉州”三位一体的地理叙事,揭示自然景观对苏轼精神世界的塑造。例如,书中对《初发嘉州》“故乡飘已远”的离愁进行深度解析,认为其不仅是离乡之情,更是岷江航程中山形水势与仕途抱负的双重隐喻。作者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互证,还原了苏轼笔下“江水清如蓝”的蜀江生态,以及纱縠巷故居的竹林、荷花池等生活场景,将文学意象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空间。<br><br>        眉山自古有“古之形胜地”美誉,“山秀水清,通衢平直”“江山秀气所聚”,陆游更赞其“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这种钟灵毓秀的环境不仅滋养了苏轼的灵气,也孕育了他“外柔内刚”的人格特质。苏轼在诗文中多次以“岷峨”代指家乡,如“岷峨天一方,云月在我侧”“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足见眉山地理对其精神世界的深刻烙印。<br><br>二、精神超越:家风与地域文化的共育<br>        书中提出“女性雕琢论”,指出程夫人、王弗等女性通过“不残鸟雀”“不发宿藏”等日常教化,塑造了苏轼的仁爱底色。程夫人作为苏轼的母亲,不仅贤惠干练、知书识礼,更以“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等故事教导苏轼正直、仁爱、清廉的品格,成为苏氏家风的核心。同时,眉山“女性主导”的乡土社会(如“婆娘”称谓)与苏序的豪侠家风形成互补,共同孕育了苏轼“外柔内刚”的人格特质。<br><br>        眉山淳朴崇古的文风世俗、浓郁的诗书文化氛围和文化家族风气,为三苏的成长提供了丰厚土壤。眉山在宋代进士辈出,有“八百进士”之称,宋仁宗曾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出眉州乎”。这种文化环境使苏轼从小耳濡目染,形成“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价值观。<br><br>三、学术创新:跨学科视野下的苏学研究<br>        作者团队融合历史地理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如从水利工程角度解析岷江灌溉系统对眉山经济文化的支撑,或通过“草木尽枯”的民间谚语探讨三苏现象的地域文化心理。书中对苏洵“二十七岁发愤”的重新解读,颠覆了“科举失败者”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六经注我”的独立思考。<br><br>        眉山的移民文化底蕴也对三苏的滋养至关重要。自唐末五代以来,眉山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其中多为知识分子官宦世家,他们推崇读书应试,推动了眉山文化的繁荣。这种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眉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为苏轼的博学多才奠定了基础。<br><br>四、文学表达:非虚构写作的典范<br>        阿来在序言中盛赞其“更让人信服的文学真实”,源于作者对史料与文学性的平衡。如描写苏轼离乡场景时,既引用《凤翔八观》诗句,又虚构船行岷江时“涛声与书页翻动声交织”的细节,使历史人物获得当代共鸣。苏轼在《初发嘉州》中写道:“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既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也展现了对未来的憧憬,这种复杂情感在书中得到了细腻的呈现。<br><br>         书中还通过苏轼的诗文,如《东湖》“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以及《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将眉山的山水、风物与苏轼的情感世界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轼的怀乡情结与人生境遇。<br><br>五、局限与启示<br>       本书对苏轼后期思想的关联性稍显不足,且部分民间传说(如“雷简夫荐才”)缺乏更严谨的史料支撑。但其方法论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通过“微观地理”透视“宏观精神”,证明伟大灵魂的诞生,始终扎根于一方水土的滋养。<br><br>        苏轼的一生,始终未能忘怀眉山。他在《眉州远景楼记》中写道:“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即使在贬谪流放中,苏轼也常以眉山为精神寄托,如《元修菜》中“余去乡十有十五年,思而不可得”,展现了他对故乡的永恒思念。<br><br>结语:<br>       《吾家蜀江上:苏轼在眉山》以其独特的视角、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成功还原了苏轼在眉山的成长历程,揭示了其人格精神的成因。该书不仅是对苏学研究的重要贡献,也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通过“微观地理”与“宏观精神”的结合,作者让我们看到,伟大灵魂的诞生,始终离不开一方水土的滋养。正如苏轼所言:“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眉山的山水、文化与家风,共同塑造了这位千古文豪的传奇人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