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融媒】两抢一保|漳源镇秋收工作有序开展 多处公共场地变秋粮晒场

沁县融媒郭学红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的雨下得人心慌,还好镇里的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刚割下来的玉米马上就拉去烘干了,一颗粮食都没糟蹋!”10月15日,漳源镇罗卜港村民闫四虎站在黄澄澄的谷堆旁,脸上的愁云彻底消散。</p> <p class="ql-block">  连日来,在漳源镇的广阔田野间,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往复穿梭,广大干群抢抓农时、忙碌不停,全力抢收成熟农作物,确保秋粮颗粒归仓。</p> <p class="ql-block">  今年秋天正秋粮集中收获期,持续降雨天气导致土壤湿度骤升、作物倒伏风险增加,秋粮收获、晾晒面临“抢时间就是保收成”的严峻挑战。面对不利局面,漳源镇迅速启动农业应急响应,由镇里统筹协调组织8个片区工作队深入各村就农户关注的农机抢收、晾晒烘干、秋播播种、种子选购、排涝散墒等问题,在全镇开展全方位、地毯式摸排,精准掌握玉米、谷子等主要秋作物的种植面积、未收获面积,收获机械、烘干设备、运输车辆、晾晒场地、仓储设备等关键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树立全镇“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资源、全员行动全力守护群众“粮袋子”,营造“三秋”生产的良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  在抢收上,漳源镇组织22个农机服务队,帮助农户开展机具检测检修和抢收播种工作,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全镇检修各类农业机械606台,为“双抢一保”工作提供保障。同时,对能实施机械收割的土地,根据田间墒情动态调整机械作业路线,确保履带式收割机“歇人不歇机”,对积水严重、机械无法抵达的地块,组织农户以“亲友互助+人工抢收”模式,采取手掰、肩扛、三轮车转运等方式,确保成熟作物应收尽收。</p><p class="ql-block"> “履带式收割机在湿软地里太管用了,以前普通收割机陷进去半天出不来,现在降雨间隙就能抢收一大片!”罗卜港村农户刘建保看着田间穿梭的收割机,对抢收进度充满信心。</p> <p class="ql-block">  在抢烘上,漳源镇景村建立烘干设备共享平台,统筹70吨烘干能力,优先保障含水率高的玉米、谷子及时烘干,同时协调运输车辆确保秋粮从田间到仓库“无缝衔接”,最大限度提升秋收效率。</p><p class="ql-block"> 景村烘干点负责人董润武告诉记者: “我们除了烘干本村的玉米谷子农作物,也对外服务。今年受降水影响,下雨后收割机不好下地,秋收耽搁了进度较往年缓慢,但我们还是抢抓晴好天气,抓紧收割进行烘干。”</p> <p class="ql-block">  在抢晒上,漳源镇为应对降雨导致的“晒粮无场、储粮无仓”问题,打破传统晾晒场地局限,统筹村委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供农民晾晒,并积极协调镇域内闲置厂房、仓库等场所转化为秋粮晾晒场有效缓解农户晾晒压力,同时指导农户做好已收作物的防雨覆盖,减少霉变损失。</p> <p class="ql-block">  为提高秋种质量,漳源镇推广高产抗逆品种,并做好开展排涝散墒工作。在乔村,漳源镇农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镇里共调用8台抽排水装备抽排积水,对一般积水地块,疏通沟渠排水,开挖深沟沥水,为农机进地创造条件;对土壤湿度过大地块,适时深松散墒,沥出耕层滞水,为适墒播种争取条件,完成秋收秋种任务。”</p> <p class="ql-block">  轰鸣的农机、忙碌的身影、金黄的粮仓,共同勾勒出这个秋季的画卷,也为漳源镇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写下了坚实注脚。截至10月15日,漳源镇已完成抢收2325亩,下一步,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与农情动态,扎实做好小麦播种准备工作,确保秋收秋种有序衔接,为全镇农业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郭学红 李琼 张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