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南昌城东的抚河之畔,有一条被岁月浸润的古老街道——谢埠老街。这条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商埠古镇,历经六百余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南昌城的兴衰荣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建筑风貌。如今,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过往的繁华与当下的新生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 谢埠老街的兴起,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扼守抚河进入鄱阳湖的关键口岸,这里自古便是水运枢纽。明朝时期,随着漕运的兴盛,谢埠逐渐成为物资集散中心,商船如织,码头昼夜繁忙。鼎盛时期,老街商铺林立,多达150余家,商贾云集,贸易往来频繁,甚至流传着“不到谢埠街,不算到过南昌”的民谚。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交易,从丝绸瓷器到茶叶盐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奠定了其“江南富庶商埠”的声名。</p> <p class="ql-block"> 随着水运的衰落,尤其是20世纪中期抚河改道后,谢埠老街逐渐失去交通优势,繁华褪去,沉寂于城市发展的边缘。1949年5月21日,解放南昌的最后一战在此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37师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于谢埠,以浴血奋战换来胜利,为南昌解放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段红色记忆,为老街注入了革命精神,成为其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 2023年,谢埠老街迎来命运的转折点。青山湖区投资1500万元启动整治提升工程,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修复古建筑、铺就新石板路、打造仿古景观,同时深挖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整治后的老街焕然一新,节假日游人如织,红色教育团队与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这条老街不仅重现了昔日风貌,成为南昌文旅的新名片。</p> <p class="ql-block">将军茶舍</p> <p class="ql-block">谢埠酒肆</p> <p class="ql-block"> 漫步谢埠老街,青石板路蜿蜒如时光长河,两旁建筑静立,讲述着跨越百年的故事。其建筑布局依东西轴线展开,呈现出“古今融合、中西交汇”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 沿石板路向东,两侧建筑多保留明清风格:酒肆、茶舍、药铺等老字号旧址错落分布,粉刷一新的白墙搭配红漆木窗,仿古壁画点缀其间,仿佛重回旧时市集。</p> <p class="ql-block"> 罗家中心医院谢埠分院旧址尤为醒目,这座曾服务一方百姓的医疗机构,如今仍保留着古朴的门匾与药柜,让人窥见民国时期的医疗风貌。</p> <p class="ql-block"> 医院里面不大,但设置了化验室、注射室、诊察室、药房等,后院还有病房,具备了医院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上一些历史建筑也得到很好的保护,挂上了“南昌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牌。</p> <p class="ql-block">抚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老街东端的万寿宫,是另一处历史地标。这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建筑,曾作为江右商帮的信仰中心,亦在抗战后成为国民党南昌县政府的驻地。</p> <p class="ql-block"> 如今,修缮后的万寿宫已成为谢埠战役纪念馆,墙壁上残留的弹痕与馆内陈列的史料,生动再现了1949年那场鏖战的壮烈场景。</p> <p class="ql-block"> 古镇谢埠,兵家必争:介绍谢埠作为南昌东大门的地理优势及历史地位,曾是国民党南昌县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大军压境,敌军恐慌:展示解放军二野四兵团37师强渡抚河的经过,包括1949年5月21日凌晨110团抢渡抚河、占领县政府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 强渡抚河,激烈战斗:重点呈现国民党夏威兵团以万余兵力反扑的惨烈战况,解放军连续击退敌人8次进攻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 解放南昌,万人欢庆:通过历史影像和文献,记录5月22日南昌解放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永远铭记,世代传承:陈列烈士遗物、家书及战役伤亡数据,强调"解放军伤亡500余人,歼敌2000余人"的惨烈性。</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镇,江右名集:谢埠老街所在的罗家集,历史可追溯至晚清时期,是南昌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和民俗文化发源地,民间有“不到罗家集,不算到南昌”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谢埠老街,六百年的商埠传奇仍在回响,谢埠之战的故事则赋予其精神内核。它不再是岁月沉淀的标本,而是一座鲜活的历史文化空间,这条老街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新的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