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四口于2025年10月5日自驾来到了清晖园。园门口那座挂着红灯笼的牌坊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喜庆。石狮子静静守在两侧,仿佛在迎接每一位踏进岭南园林之美的访客。孙女牵着我的手蹦跳着往前走,她穿着粉色裤子和白色上衣,像一朵初绽的小花。我们一家四口就在这古意盎然的门前定格了第一张合影。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的开始,更是一段与历史、自然和亲情温柔相拥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中,迎面是一方静谧庭院,中央立着一块奇石,形态嶙峋却自有风骨,像是从画里搬出来的景致。四周绿植葱茏,老树垂枝。我站在一旁,忽然明白,清晖园的美,不只是看的,更是要慢慢听的——听风穿过叶隙,听脚步轻叩石阶,听时光在一砖一瓦间低语。这里曾是黄士俊的祠堂,后来龙氏家族几代经营,才有了今日的模样。一座园子,竟藏了四百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园子不大,却处处是景。水池如镜,倒映着飞檐翘角与浓翠树影,几尾金鱼悠然游过,搅碎一池天光。曲廊蜿蜒,漏窗错落,每走几步,眼前的画面就悄然变换,真应了那句“步移景异”。孙女兴奋地跑在前面,我们跟着她的笑声,在船厅前停下脚步。那座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形如紫洞艇,前有平桥相连,仿佛随时要载人驶入江南烟雨。我想象着当年龙家小姐在此绣花读书的模样,一帘幽梦,半园清晖。</p> <p class="ql-block">园中的展板静静讲述着它的荣耀: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广东四大名园之首。1984年,邓小平曾走过这条小径;2025年国庆,它又成为全省游客最爱的十处文化地标之一。可在我眼里,它最动人的并非这些头衔,而是那份历经修缮仍不改本真的气韵。政府自1959年起陆续修复,将几处园林合并,才成就了如今这2.2万平方米的诗意栖居。走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时间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船厅内部更令人惊叹。水磨青砖、蚝壳墙,全是岭南特有的材料,冬暖夏凉,质朴中见匠心。楼梯迂回而上,真有种“登船远航”的错觉。站在二楼凭栏远眺,莲池水榭、六角亭、绿树红墙尽收眼底。更妙的是那些装饰——砖雕、木雕、灰塑、玻璃蚀刻,四种工艺融于一室。那扇百寿图玻璃屏风,将西洋工艺与中式吉祥文化巧妙结合,光影流转间,百年风华悄然浮现。</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船厅曾是龙家小姐的绣楼,与惜阴书屋、真砚斋以曲廊相连,形成一个集生活、读书、赏景于一体的雅居空间。虽称“蜗居”,却处处体现“虚实相生”的岭南造园智慧——小中见大,藏而不露。这哪里只是园林?分明是一代文人的精神栖所。</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状元堂是园内重要的历史文化展厅,展示黄士俊生平及明清顺德状元故事。状元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最初为黄士俊所建黄家祠的一部分,后经清代龙氏家族扩建,成为清晖园的核心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士俊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为顺德立县后首位状元,其府邸奠定了清晖园的基础。解放后,状元堂在原址上重新修整,以纪念这位园子最初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一棵鸡蛋花老树,树干粗壮,树皮皲裂如古卷,旁边立着一块黑底绿字的标牌,写着它的年岁与来历。孙女踮起脚想摸它的树皮,”我们站在树下,听风拂过树叶的沙响,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私语。这棵树,看过战火,见过兴衰,如今依旧枝繁叶茂,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天地。</p> <p class="ql-block">在池塘边的石板路上,妻子和儿媳又拉着孙女拍了张合影。水光潋滟,绿树成荫,她们的笑容比阳光还暖。我远远看着,按下快门,心里涌起一股踏实的幸福。这园子,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一家人此刻欢愉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池塘中央,喷泉轻跃,水花如碎玉四溅。几尾锦鲤穿梭其间,红白相间,灵动如画。孙女蹲在栏杆边,伸手撒着鱼食,引来了大批锦鲤,这园子里的每一滴水、每一片叶,似乎都有生命,都在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孙女独自站在一座拱门下,穿着白T恤和粉裤,像一幅淡彩小品。门后是灰墙黛瓦,窗棂上爬着绿意,地上石板微湿,落叶轻伏。她回头冲我笑,我忽然觉得,清晖园最美的风景,不是亭台楼阁,而是孩子眼中那份纯粹的好奇与欢喜。</p> <p class="ql-block">她又跑到一块刻字石前,仰头读着什么。我走过去,身后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而眼前,却是百年古园的静谧。现代与传统,在这一刻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一处假山,由嶙峋岩石堆叠而成,缝隙间长出小树与藤蔓,苔痕斑驳,野趣天成。阳光穿过树叶,在石上投下斑驳光影,像一幅会呼吸的水墨画。这园子,不喧哗,不张扬,却用最温柔的方式,把人拉回了生活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河缓步前行,水声潺潺,假山上的小瀑布轻泻而下,溅起细碎水雾。几人站在池边看锦鲤,有人拍照,有人静立。我牵着孙女的手,走过一座小拱桥,桥下流水潺潺,桥上微风拂面。</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块巨石旁,微笑着把手轻轻搭在上面。那石头形态奇特,表面粗糙,却仿佛有灵。我回头对孙女说:“你看,它像不像一只沉睡的兽?”孙女点头。这园中的石头,从不只是一块石头,它们是凝固的岁月,是大地的诗行。</p> <p class="ql-block">孙女站在假山旁,右手轻轻触碰石面,脸上是专注又天真的神情。她不知道,她此刻的姿态,已成了这园中最动人的一景。我站在不远处,看着她与古园静静对话,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记住多少历史,而是让下一代依然愿意,为一片叶、一滴水、一块石而驻足微笑。</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一处写着“花气到帘留”的门廊走进去,红砖地,灰墙檐,绿藤缠绕。一位穿白花裙的游客背影掠过眼前,像从旧时光里走来的剪影。我们没有追上去,只是静静跟着她的脚步,走过一重又一重的景致。清晖园,不必走得快,也不必看得全。只要心静下来,每一步,都是归处。</p> <p class="ql-block">小蓬瀛是清晖园内的一个厅堂,得名于蓬莱与瀛洲的合称,寓意仙境。其名称出自乾隆年间肇庆书法家宋湘的题写,现为园中重要文化景观之一。 小蓬瀛厅堂内悬挂有大型彩绘木雕作品《百寿桃》,雕刻内容为枝繁叶茂的仙桃树,枝头隐秘隐藏一个桃子,整体造型生动展现岭南雕刻艺术的精髓。 该建筑由清代龙氏家族逐步扩建而成,曾作为家族生活起居场所。其匾额"小蓬瀛"由李文田题写,体现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志趣</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感慨的是,这座园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活态传承——现代光影秀与百年灰塑的碰撞,非遗工坊与状元真迹的共存,无不彰显着岭南文化的包容与创新。清晖园之美,不仅在于其精巧的造园艺术,更在于它让历史与当下在此对话。离园时,暮色中的“清晖”二字愈发温润,仿佛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这片清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清晖园,期待着下次再来。</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