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学返城?艰难的抉择!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当年知青的事,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称为精彩纷呈也好、说是混杂凌乱也罢。其中不少事情,对现在年轻人而言,极可能闻所未闻、听后惊诧不已。</p><p class="ql-block">一些大事件,知青名作家梁晓声、叶辛、张抗抗等写成长篇小说、拍成电视剧了。还有不少专业作家和各界知青的回忆文章近年来热传网上、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是涉及整整一代人、牵涉千万家庭的大事,随着网络沟通的出现,许多各地知青当年遭遇的事件和案例披露出来,不少事例我们闻之也令人震惊,内心产生深刻共鸣,并倒吸一口冷气。同是天下沦落人,相怜何必曾相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知青朋友注意到我写的本人知青生涯回忆录,第一条感慨不是关外的荒凉渺茫,而是“感恩东柳大队和桦南县知青办领导”,感到有点好奇。我就告诉他们,这完全是落笔时的真实感想。我们早就离开桦南、早就不是知青了,如果不是真实感受,还有必要违心地赞誉这久远前的人事吗?</p><p class="ql-block">只不过是得知了云南等地知青的遭遇后,一对比,体会更清晰深刻罢了。说白了,以往的认知标准是:帮我者、好人。现在调整了一下:不迫害我们的,就是好人。我们桦南县从未听说过有迫害知青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事件名作家及各地知青朋友都写了,特别是《惊天动地,云南十万知青与命运抗争》这些文章确实是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而知青时代的各种平凡琐事、奇特小事,虽然震撼力没有这么大,但故事性、哲理性还是挺可观的,尤其是作为这个特殊年代的史料,我觉得还是很有收录价值的。</p><p class="ql-block">例如:上海女青年到宁波市郊投亲靠友(其实之前并不认识,就是为了避免支边)、知青在验血样本里加进鸡蛋蛋青(申请病退回城)、鲁莽男知青无故冲上去与黑瞎子搏斗(空拳与熊搏斗,结果可想而知),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撷取一件“退学返城”的事回顾议论下,这种事现在是不会有了,在当年对当事人来说不啻为人生历程中的一次重大选择。这类事以前不曾有过,教科书里也没有这种内容,所以选择起来就显得忐忑艰难。</p> <p class="ql-block">一位同样是支边黑龙江、后考入北方高校的知青朋友聊谈时说起,他母校也曾发生过一些已经考中在读的知青学生,在得悉知青能返城的信息后,主动申请退学,恢复知青身份,要求返城宁波。这类事我也听说过,是发生在1979年前后。</p><p class="ql-block">我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好容易考上大学了,怎么能为返城而退学?又变为知青了,这值得吗?</p><p class="ql-block">这位朋友中文系毕业,出身书香门第,也是把学历看得比较重的,大致与我的看法一致。</p><p class="ql-block">但是有一点我们都能想象到:这些退学的同学是经历了多么艰难、反复的思想斗争才会作出退学的决定;在等待返城批准的日子是怎样的忐忑不安、提心吊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遇到一位中文专业毕业的支边知青,他听了我复述的这件事后,突然冒出一句:你不是在数学系读过书吗?我说是啊。心想,这与数学系有啥关系?朋友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你说,考中院校难、还是返回宁波难?</p><p class="ql-block">一听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对这位中文系老兄钦佩有余,他把一个凭各自主观猜选的现实问题,化解成了一个可以量化分析的数学问题。朋友说,他念中学时,不是语文课代表、而是数学课代表,哦,原来是个数学迷。</p><p class="ql-block">这个数学题一出,答案的选择就可依据推理了:高考,回城后还有几年内都可报考,只要具备一定是应试能力,考中的概率是很大的。而返城,错过这趟车的话,何年何月就不知道了。如果要想在毕业分配方案或参加工作后个案调回南方,那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考学与返城两者的难度系数一对比,结论就明显了。</p><p class="ql-block">实际情况佐证了这个推断,那几个退掉学籍、重新作为知青返回的,大多数都先后在宁波报考并被录取了,没报考的是因为进了合适的单位。</p><p class="ql-block">当然答案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概率分析。上述首先与我探讨此题的那位,他最终没有参与退学之举,而是留下继续求学,不久前还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写了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我拿读书赌明天》,只是不知他最终是赌赢了、还是输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科作品中常出现“选择决定命运”这样的标题,在面临人生重要节点分支时,选择的对错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有些选择有基本明确的对错之分,而某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个常数,在掺和了其他因素后,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用民间的话说就是得碰运气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少知青朋友当年都或多或少碰过这种运气,但像退学返城这样的事例还是比较特别的,值得在回忆文章里留下一笔记载,兴许对今后研究知青的历史学家还有点用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167efb">——————————</font><div><font color="#167efb">背景音乐下载自网络.</font></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