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国情怀】红岩淬火:在墨香里触摸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澄怀观道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澄怀观道</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9187735</p> <p class="ql-block">  《红岩》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创作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红色经典之一。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与国民党特务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与《红岩》相遇,是在父亲的旧书箱里。那本封面泛着暗褐斑点的平装书,像一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红铜,书脊处“红岩”二字早已褪去鲜亮,却在指尖摩挲时,传来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父亲说,这是他年轻时在煤油灯下反复读过的书,书页间还夹着当年他抄录的诗句——“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彼时我尚年幼,只当这是书页间的寻常文字,直到多年后再捧起它,才在字里行间读懂,那不是简单的句子,是一群人用生命写就的信仰宣言。</p><p class="ql-block"> 翻开书卷,重庆的雾霭仿佛从纸页间漫溢出来。潮湿的防空洞里,江姐被钉进竹签的十指在昏暗中颤抖,却始终握着那半截未写完的情报;渣滓洞的铁窗下,小萝卜头用指甲在墙上刻下星星的形状,把蝴蝶标本藏进课本,以为那是自由的模样;白公馆的深夜里,许云峰用手刨着岩壁,指尖渗血也不停歇,只为给战友们开辟一条通往光明的暗道。这些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把把烧红的烙铁,在心上烫下深深的印记——原来我们口中的“和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们脚下的“安稳”,是无数人把黑暗扛在肩上,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是书中那些“平凡的伟大”。不是只有轰轰烈烈的牺牲才值得铭记,还有那些在细微处坚守的瞬间。成岗在印刷《挺进报》时,为了不让油墨沾到衣衫,总是把袖口挽得高高的,哪怕手臂被机器磨出茧子;江姐在狱中收到丈夫的头颅,她没有哭嚎,只是把脸贴在冰冷的铁窗上,默默整理好自己的衣角,转身给难友们讲起外面的革命形势;老许在就义前,特意换上了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他说“要体面地去见马克思”。这些细节像一束束微光,照亮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符号”,是会疼、会怕、会思念亲人的普通人,只是他们把“家国”二字,看得比生命更重。</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到重庆出差,特意去了红岩革命纪念馆。站在渣滓洞的铁窗前,看着墙上那些用指甲刻下的标语,突然想起《红岩》里的描写:“每一个字,都是用鲜血和信念写成的。”纪念馆的讲解员说,当年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在狱中其实并没有遭受竹签酷刑,但她确实被敌人折磨得遍体鳞伤,却始终没有吐露半个字。原来文学的加工从不是虚构,而是把无数革命者的遭遇浓缩在一个人身上,让我们看见一群人的坚守。那天离开时,夕阳正落在纪念馆的红墙上,把“红岩精神”四个大字染得格外鲜亮,我突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会在书页间反复批注——他读的不是书,是与先辈的对话,是对信仰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本《红岩》已在我书架上放了十年,书页间夹着我在纪念馆拍下的照片,还有前几年带儿子去参观时,他用蜡笔涂画的“小红星”。有天晚上,儿子指着书中“小萝卜头”的插图问我:“爸爸,他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去公园玩呀?”我把父亲当年讲给我的故事,慢慢讲给他听——讲江姐的坚贞,讲许云峰的勇敢,讲那些在黑暗里守护光明的人。儿子听完,轻轻在书页上吻了一下,说:“他们好厉害,我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我的同学听。”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红色书籍的意义从不是“陈列”,而是“传递”——从父亲的煤油灯,到我的书桌,再到儿子的小手,这墨香里的精神火炬,从来没有熄灭过。</p><p class="ql-block"> 每当在电视里看到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升起,广场上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时,我就会想起书中那句被父亲画了红线的话:“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我就下了坐牢的决心,现在还是这样。为了革命,坐牢也是一种战斗!我想起书中那些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者——他们在狱中想象的“光明”,如今已是我们眼前的“日常”;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如今正以蓬勃的姿态走向世界。那一刻,所有的感动与思索都有了答案:我们读《红岩》,读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接力”的责任——接过先辈的精神火炬,守护好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建设好他们憧憬过的祖国,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这本《红岩》依然会时常被我翻开。有时是在阳光正好的午后,有时是在安静的夜晚,每次读起,都像与一群熟悉的故人对话。他们的故事,早已不是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融入血脉的力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会想起江姐“脸不变色,心不跳”的坚定;当我为生活的琐碎感到迷茫时,会想起许云峰“为理想牺牲也是一种幸福”的豁达;当我看到祖国的发展与进步时,会想起他们在狱中描绘的“新中国”的模样。这就是红色书籍的魅力,它从不是“过时”的经典,而是永远鲜活的“精神坐标”,让我们在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始终记得“从哪里来”,始终清楚“往哪里去”。</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能再见到父亲,我一定要告诉他:您当年读的那本《红岩》,我还在读;您当年坚守的信仰,我们还在传承;您和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繁荣昌盛,如您所愿。而我也会像您一样,把这本书传给我的孩子,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因为我知道,只要还有人读《红岩》,还有人记得那些奋斗的篇章,这红色的精神火炬,就会永远在墨香里闪耀,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 愿这墨香永续,愿这火炬长明,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这是我在红色书籍的精神世界里,最真挚的感动,也是最坚定的期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