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相约跟着洛阳童行徒步群走进山西小众点转转(2025.10.15)

LYN(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山丘之上,天空湛蓝如洗,我们一行人背着轻便的行囊,站在文化主题公园的入口处合影留念。今天是2025年10月15日,洛阳童行徒步群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小众之旅——走进山西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静谧角落。好友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笑声在秋风中飘荡,像极了这个季节该有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小寨玫瑰圣母堂,远远望去,一座古朴的城楼静静矗立在半山腰,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石桥横跨溪流,桥面斑驳却坚实,踏上去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几位同伴早已拿出手机拍照,有人站在石碑前细细辨认上面的字迹,绿植掩映间,整座建筑显得庄重又不失生机。</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原名小寨天主堂,是山西保存最完好的古堡式教堂。据说明末清初时,晋商王泰来为避战乱修建了三座寨子,这最小的一座便成了后来的“小寨”。1914年,两位荷兰神父买下此处,建起这座融合中西风格的奇迹——外观是中式堡寨,内里却是西式教堂。砖石城墙围合着圣洁空间,五脊六兽与拱形门窗并存,钟楼高耸,仿佛在诉说一段跨越山海的信仰故事。</p> <p class="ql-block">教堂坐西朝东,一进院落格局规整,总占地三千多平方米。走进内部,罗马式长厅幽深静谧,两排石柱分列两侧,支撑起高高的穹顶。西端半圆圣坛上祭台肃然,阳光从屋顶高窗斜射而入,在空气中划出几道光柱,尘埃浮动,宛如神谕降临。钟塔约十五米高,静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而环绕四周的寨墙依旧保留着垛口、藏兵洞和射箭口,仿佛提醒我们:这里曾是抵御动荡的堡垒,如今却成了心灵栖息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谁能想到,百年前两位荷兰神父在庚子之乱中避难土门,许下诺言若得平安便建堂感恩?他们真的做到了。1902年教会看中此地,先建房舍传教,1914年动工,两年后教堂落成,次年举行贺堂仪式。从此每逢主日与四大节日,周边百余名教徒齐聚于此,诵经礼拜,香火不断。小寨不仅是一座教堂,更是一段延续百年的信仰记忆。</p> <p class="ql-block">站在教堂前,那尊怀抱圣婴的圣母雕像静静伫立,鲜花环绕,目光温柔。两侧绿树成荫,风过时树叶沙沙作响,像是低语祷文。这座建筑早已超越宗教本身,成为文化交融的见证者——西式拱窗映着中式屋檐,十字架立于五脊之上,东西方的灵魂在这里悄然相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来到泽州岱庙,又名冶底岱庙或东岳庙,据石柱题记载最晚建于宋代,千年香火未曾断绝。庙宇依山而建,上下两院错落有致,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鱼沼、舞楼、正殿天齐殿,东西配殿多达五十六间,供奉碧霞元君、龙王、虫王、牛王诸神,俨然是民间信仰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棵古银杏树,树干粗壮,枝叶如盖,秋日里金黄灿烂,随风轻舞。据说这棵古银杏树已有六千多年,树上系满红布条,随风飘扬,那是人们写下的心愿。几位同伴围坐在树根旁合影,笑声惊起了枝头几只飞鸟。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平台两侧立着两尊砂石质石狮,高逾两米,基座厚重,虽前臂已被锯断,仍不失威严。步入庙内,天齐殿门框上线刻缠枝牡丹与宝相花,精致生动;殿内壁画尚存十八平方米,神台须弥座上雕飞禽走兽、花卉纹样,栩栩如生。舞楼为十字歇山顶,四根石柱撑起飞檐,全楼无一铁钉,八卦形木构架巧夺天工,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古树与庙宇相依而立,蓝天之下绿意盎然,一派宁静悠远。有人轻声说:“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乡村。”没有喧嚣,只有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井台边那块标牌写着:“青石砌就,长30厘米,井口30厘米,井深3米,旱季不枯,涝季不溢。”简简单单几句话,却道出了古人智慧与生活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石砌水池旁,池水碧绿如镜,倒映着天空与墙垣,几尾小鱼悄然游动,打破水面的平静。台阶通往更高的院落,两侧盆栽点缀,老墙斑驳,岁月痕迹清晰可见。一位同伴伸手轻抚石缝间的苔藓,喃喃道:“这些石头,都听过多少故事啊。”</p> <p class="ql-block">拱门下“寒潭映柏”四字苍劲有力,一位背影驻足片刻,似在凝望远方。更多的古建藏在深处,屋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过往。舞楼石柱上刻着童子与花卉,憨态可掬,仿佛能听见当年锣鼓喧天的社火声。</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泽州三教堂,位于陟椒村,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省级文保单位,更被誉为“山西木雕之王”。整座庙宇占地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六十八间房屋组成一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舞楼、献亭、三圣殿,庙门朝东,打破传统坐北朝南格局,曾被称为“晋城出南门第一大庙”。</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撼的是这里的木雕艺术。门楼斗拱、雀替之上,龙凤盘旋,人物故事层叠雕刻,多达四五层,镂空透雕技艺登峰造极。每一根梁枋都像一幅立体画卷,讲述着忠孝节义、神话传说,堪称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太上老君与孔子塑像,三教共祀,儒释道在此握手言和。这种包容并蓄的文化格局,在全国都极为罕见。站在这里,仿佛听见了不同思想的对话,看见了中华文明最深层的融合之力。</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们走进深秋的山林,只为那一片如火如荼的红叶。叶片在阳光下闪耀着金红光芒,像大地点燃的火焰。我们沿着小径缓步前行,脚下落叶沙沙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香。有人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叶子,笑着说:“这颜色,比画还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