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p> <p class="ql-block">今天,10月16日,恰逢塔山阻击战胜利77周年,虽身处家中,那份亲历塔山阻击战战场遗址的震撼却愈发清晰。77年前的这一天,“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的荣誉刚刚镌刻成册;77年后的我们,在纪念塔山阻击战胜利77年群里分享参观时的触动,和大家在线上一起观看塔山战役纪录片片段,便是想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与那段烽火岁月再续一次对话,让英雄的精神在心底永远扎根。</p> <p class="ql-block">遥望塔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大门,那红瓦灰砖的拱门上,“塔山革命烈士陵园”几个金字在晨光里愈发厚重。门前的宣传版静静伫立,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七十七年前那场血与火的激战——无数先烈以生命为盾,铸就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丰碑。</p><p class="ql-block"> 秋风吹过陵园的松柏,沙沙声响似是先烈们未曾远去的呐喊。七十七年光阴流转,昔日的战场如今已是庄严肃穆的纪念地,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承载着对英雄的缅怀与敬意。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明白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正是无数英烈用热血换来的珍贵馈赠。</p> <p class="ql-block">字里行间的塔山魂:首语中的英雄史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凝视着宣传板上“塔山阻击战 不可磨灭的经典战”的首语,只觉字字千钧。那段关于1948年烽火岁月的叙述,将时光拉回七十余年前的战场:东北野战军将士们以血肉之躯铸就防线,在塔山、虹螺山一线与敌人殊死相搏,每一个文字都浸透着英烈的勇气与牺牲。</p><p class="ql-block"> “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顽强固守、反复争夺”的战斗意志,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当读到“以5000余人的伤亡代价阻敌增援”,更能深刻体会这场阻击战的惨烈与关键——正是无数先烈的舍生忘死,才换来“关门打狗”的战略胜局,为辽沈战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铺就了道路。</p><p class="ql-block"> 原来,宣传板的首语从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英烈们穿越时空的心跳。当我们循着文字的脉络回望,塔山的热血脉搏便在这一刻与我们同频共振,让那段“不可磨灭”的史诗,成为永不停歇的精神鼓点。</p> <p class="ql-block">塔山红标穿越时空的英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塔山革命烈士陵园外的这四块镌刻着荣耀的红色标牌,是穿越七十余载的精神回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的字样,在红色底板上如战士的钢枪般挺拔,它们诉说着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将士们,在塔山阵地上与敌人殊死搏杀的壮烈——没有掩体的平原上,他们以身躯为壁垒,把“不可能”的坚守变成战场传奇。“威震敌胆”的呐喊,是冲锋时的怒吼,让敌人闻风丧胆;“守备英雄团”的荣光,是防守时的誓言,将阵地化作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6日的日期,是英烈们用生命标注的丰碑刻度。站在陵园之外,望着这四块标牌,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英雄精神的厚度:那些长眠于陵园的忠魂,用热血浇灌出“塔山精神”的常青之树,让后来者每一次凝望,都能汲取到“为信仰坚守、为人民战斗”的磅礴力量。</p> <p class="ql-block">塔山首日:热血铸就的防线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0日4时,辽沈战役的关键序幕——塔山阻击战正式打响。国民党“东进兵团”代指挥官阙汉骞不等援军集结,便以3个师的兵力,在海空军猛烈火力加持下,向解放军渔山、高家滩、塔山堡、白台山、达子沟一线阵地发起试探性进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4个团严阵以待,以阵前火力杀伤与小分队反击相结合的战术,如钢铁壁垒般扼守阵地。枪炮声撕裂晨雾,敌军一次次冲锋被击退,激战至当日12时,除渔山短暂失而复得,其余阵地固若金汤。高家滩反击战中,战士们浴血拼杀,歼敌280余人;第4纵队以伤亡319人的代价,毙伤俘敌1174人,给“东进兵团”沉重一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阵地上,第34团副团长江雪山在硝烟中传达东北野战军命令:“坚守阵地,寸土必争,保证主力攻下锦州!”这句誓言,化作战士们血肉筑成的防线。炮火映红的塔山土地上,英雄们用无畏勇气,在辽沈战役的画卷上,写下了第一天的铁血注脚。</p> <p class="ql-block">塔山次日:热血捍卫的阵地荣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1日8时,国民党“东进兵团”纠集4个师兵力,在海空军火力的狂轰滥炸下,向塔山堡发起中央突破式猛攻,同时分兵扑向铁路桥阵地与白台山7号阵地,妄图撕开解放军防线缺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严阵以待,以“守点待机、火力歼敌”的战术死死扼守阵地:各部队依托工事,以步兵火力与炮兵覆盖密集杀伤冲锋之敌;预备队虎视眈眈,一旦敌军靠近便迅猛反击。激战中,塔山堡与7号阵地前沿虽一度陷入拉锯,但战士们以决死意志快速夺回,让敌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战至16时,敌军在凌厉打击下全线溃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日,战场英雄辈出:鲍仁川等战斗英模身先士卒,“毛泽东奖章”获得者们以热血践行誓言。第4纵队伤亡563人,却毙伤俘敌1302人,将塔山阵地铸造成令敌人胆寒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阵地上,第34团1连的战士们在黄褐色的土地工事里坚守,第12师的炮兵精准锁死敌军冲锋路径……炮火与呐喊交织的次日,塔山的每一寸疆土,都浸透着英雄们的忠诚无畏,成为辽沈战役进程中一道永不弯折的精神脊梁。</p> <p class="ql-block">塔山三日:运筹之间筑铁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2日,塔山阻击战进入第三天。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与第4纵队领导人审时度势,针对国民党军进攻企图,连夜调整防御部署:以第11纵队31师接替32团防务,32团撤至王善屯作为纵队预备队;第4纵队31团开赴潘家屯,配属第12师为预备队,其1个营接防塔山西北阵地,强化反击力量;第10师28团接替34团3营铁路桥以东阵地,该营撤至塔山堡地区,巩固核心防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阵地上,战士们抓紧修筑工事,整组组织、开展战评,将“守如泰山”的红旗传递到72团,在泥泞中挖掘战壕、构筑掩体,让防线如铁桶般坚固。34团交接阵地时,官兵们立下“保证寸土不失”的誓言,经队长短暂教育后才圆满移交,用行动诠释着对阵地的忠诚。这一天,运筹与实干交织,让塔山防线在调整中愈发坚韧,为后续激战筑牢了铁血屏障。</p> <p class="ql-block">塔山四日:热血熔铸的防线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3日7时,国民党“东进兵团”调集4个师兵力,向塔山一带阵地发起疯狂进攻。其中,刚从华北调来的独立第95师与第8师、第151师,分别猛攻铁路桥阵地和白台山7号阵地,企图从塔山堡两翼突破以驰援锦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一线部队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顽强阻敌。预备队全力反击配合,击溃敌军整营整团的9次冲击。坚守铁路桥阵地的第28团第2连指导员程远茂,率仅剩7名战士的排奋勇拼杀,弹药耗尽便以石头、刺刀血战,直至反击部队赶到击退敌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至黄昏,第4纵队伤亡1048人,却歼敌1245人,塔山阵地如磐石般岿然不动。阵地上,战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让“东进兵团”的攻势彻底铩羽,为辽沈战役的关键进程筑牢了屏障。</p> <p class="ql-block">塔山五日:炮火里的忠诚防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4日,“东进兵团”在蒋介石严令下孤注一掷,以4个师兵力,在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支援下,于5时全力向铁路桥、塔山堡7号阵地发起主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4纵队首长针对敌情调整战术:不轻易投入大部队反冲击,以工事坚守、火力杀伤消耗敌人,预备队伺机短促反击。阵地上,第35团两个连接到“向零沟及其以南高地出击”的命令,连指导员带着凝重眼神动员200多人:“同志们,这是最后一顿饭了!”战士们毅然奔赴前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激战至18时,独立第95师以重火力猛攻,坚守7号阵地的第36团在第35、36团反击配合下,击退敌第157师;塔山堡的第34团也打退敌第151师一部,并俘敌一个排。当日,第4纵队伤亡745人,却歼敌1260人,让塔山防线如铜墙铁壁,有力配合了东北野战军对锦州的总攻,用热血在炮火中铸就了不朽的坚守丰碑。</p> <p class="ql-block">塔山六日:终章里的铁血荣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5日,塔山阻击战进入最后一天。连日进攻惨败的“东进兵团”孤注一掷,以5个师兵力采取偷袭手段,于2时向常家沟至高家滩一线阵地渗透,妄图分路北上援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4纵队各阵地守备部队警觉性极高,发觉敌人潜入阵地或接近前沿工事后,立即以猛烈火力与敌展开短兵厮杀。反击部队大胆迂回敌侧后,将其击退;第34团以炮火把独立第95师2个连压制在阵地前,使其进退不得,战士们趁机喊话争取,敌军纷纷放下武器投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战至12时,敌军因连日受挫、精锐损耗、士气低落,全线退却。当日,第4纵队伤亡470余人,歼敌1238人,胜利完成阻援任务。白台山守备战中,第35团6连英勇奋战,被授予“刺刀见红”英雄班荣誉称号;34团4连则在战斗中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坚守,为东北野战军主力当晚攻克锦州筑牢了最后一道屏障,塔山六昼夜的铁血史诗,在胜利的号角中定格为永恒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塔山魂 薪火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塔山六昼夜的鏖战,是铁血与忠诚写就的史诗。从首日猝然接战的奋勇,到次日浴血反击的无畏;从第三天运筹布防的智慧,到第四日死战不退的坚毅;从第五天炮火中坚守的执着,再到第六日决胜时刻的决绝,东北野战军将士以“人在阵地在”的信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防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战役,第4纵队等部以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歼敌八千余人,彻底粉碎了敌军援锦企图,为锦州解放、辽沈战役全胜奠定了根基。而更珍贵的,是此战淬炼出的塔山精神——那是绝境中“寸土不让”的坚守,是炮火下“与阵地共存亡”的忠诚,是危难时“向死而生”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0月16日的授勋仪式上,奖章的光芒与塔山的烽烟交相辉映。这份精神,穿越七十余载时空,仍如火炬般照亮征程:它告诉我们,有些热血从未冷却,有些坚守永垂不朽,塔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真正的丰碑,是精神的永恒屹立,是世代传承的信仰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