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下,今天的国培课程为我们开启了“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 与“人工智能应用助力教学创新” 的双重探索之旅。从科学素养的培育到Al技术的教学实践,每一个环节都在重塑我们对“未来教育”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一、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以科创之光照亮素养成长路</p><p class="ql-block">上午的“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课程,从科学素养、跨学科学习、科技竞赛、实训实操四个维度,为我们搭建了科创教育的实践框架。</p><p class="ql-block"> - 科学素养培养,强调让青少年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学会用理性思维处理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这是科创教育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STEAM跨学科模式的融入,打破了学科壁垒,让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在教学中自然融合,比如用“桥梁设计”项目同时锻炼学生的物理知识、工程思维与美学感知。</p> <p class="ql-block"> 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创”。从一个简单的编程指令让机器人迈出第一步,到团队协作完成复杂的“自动化任务模型”,学生们在“构思—设计—编程—搭建—调试”的全流程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当一个个“创意机器人”从图纸变为现实时,青少年不仅掌握了硬核技能,更体会到“创新源于实践,成功来自协作”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科技竞赛(机器人、科创大赛等)则点燃了学生的竞技精神与团队协作力,让“以赛促学”真正落地。</p> <p class="ql-block">二、人工智能应用:以智能之力重构教学新生态</p><p class="ql-block">下午的“人工智能应用助力教学创新”课程,是一场从“政策”到“实践”的AI教学启蒙。</p><p class="ql-block">- 政策导向是AI教育的“指南针”: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国家层面的布局让我们明确了AI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基础概念解码让AI不再“神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这些曾经晦涩的术语,在案例(图像识别、语音助手等)的拆解中变得清晰可感,为教师理解AI、运用AI奠定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教学案例赋能则展现了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数学、科学与AI的结合(如用AI分析实验数据、设计智能模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讯飞星火、Deepseek等生成式AI工具的应用,更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比如用AI辅助备课、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p> <p class="ql-block">三、科创+AI:双轮驱动下的教学创新思考</p><p class="ql-block">当“青少年科创”遇上“人工智能”,教育的可能性被无限拓宽。</p><p class="ql-block">- 科学素养的培育可以借助AI工具更高效:比如用AI传感器监测环境数据,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更精准、更具时代感。</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学习可以引入AI场景:设计“智能校园”项目,让学生用编程+工程知识搭建AI设备(如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同时融入环保、数学、艺术等多学科内容。</p><p class="ql-block">- 科技竞赛也可拥抱AI趋势:机器人竞赛中加入AI算法设计,科创大赛中鼓励“AI+生活”的创新提案,让学生的竞赛作品更具科技前沿性。</p> <p class="ql-block">四、未来已来:做科创与AI教育的“摆渡人”</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培训,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在科技与智能的浪潮中,教师既是学习者,也是摆渡人——既要自己先掌握科创与AI的核心要义,又要带领学生在这片新领域中探索成长。</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是“地基”,人工智能应用是“引擎”,两者结合,才能让学生在素养成长的路上既“根基扎实”又“动力充足”。未来的课堂,必将是科创思维与智能技术共生的课堂;未来的学生,也必将是兼具科学素养与AI能力的“未来公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场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革新。当我们将“科创”的种子与“AI”的养分注入教学实践,教育的沃土上,定会生长出更多面向未来的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