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虎山长城

闫一旭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一一虎山长城</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虎山长城的城墙上,灰砖与红瓦在山脊间蜿蜒起伏,像一条沉睡初醒的巨龙。我站在这段鲜为人知的起点,脚下是辽东的泥土,眼前是丹东绵延的群山。与八达岭的喧嚣不同,这里静谧而庄重,仿佛历史的呼吸仍在这石阶间回荡。远处山峦叠翠,蓝天如洗,一对游客正站在“虎山长城”的石碑前合影,笑容映着古墙的斑驳。这一刻,长城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脚下真实延伸的岁月长路。</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9日我和我爱人和参加沈阳聚会的汽车二连战友游览了辽宁省丹东市中国最东端的万里长城起点虎山长城</p> <p class="ql-block">那天,秋高气爽,我们一行人从沈阳出发,一路向东,奔赴这场与历史的约会。战友老李一路上讲着年轻时跑运输路过丹东的故事,说当年只知鸭绿江,不知这江畔竟藏着长城的东端起点。如今站在这里,他眯着眼望向山脊,喃喃道:“原来万里长城,是从这儿开始的。”我和爱人相视一笑,手中的扇子轻轻摇动,仿佛也摇开了时光的尘封。</p> <p class="ql-block">雕塑前的风拂过山岗,那尊巨大的石雕静静矗立,一位女性与龙的形象缠绕升腾,似在诉说一段关于守护与崛起的传说。石基上刻着“万里长城东起点—虎山长城”,字迹苍劲。几位身着制服的参观者在前驻足,神情肃穆。我走近细看,那龙鳞仿佛在阳光下微微颤动,女子的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凝视千年的边关烽火。这不只是雕塑,更像是一句无声的誓言,扎根于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石雕立于高台之上,人物昂首远眺,姿态威严,仿佛是当年戍边将士的化身。他脚下是“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石刻,背后是无垠蓝天与起伏山峦。一位穿红衣的游人静静站在旁侧,没有说话,只是望着那雕像的目光,仿佛也穿越了时空。我忽然明白,长城的起点不在地图的某一点,而在每一个驻足凝望者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一对老年夫妇停在一块巨石前。石头上刻着鲜红的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们并肩而立,背影挺直,像是在与岁月合影。石阶蜿蜒向上,通往更高的瞭望台,两旁古墙斑驳,藤蔓攀爬,仿佛时间在这里慢下了脚步。我也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里。</p> <p class="ql-block">这段城墙保存得古朴而真实,青苔爬满了砖缝,藤蔓从垛口垂下,像岁月织就的帘幕。拱形门洞如沉默的眼睛,望向远方的山野。阳光斜照在墙面上,光影交错间,仿佛能看到昔日哨兵巡逻的身影。金属杆孤零零立在城头,随风轻颤,像是还在传递着某种未尽的讯号。</p> <p class="ql-block">从高处远眺,是一片宁静的河谷风光。河流如丝带般蜿蜒,穿过田野,绕过村落,最终隐入远山。天空无云,阳光洒在大地上,万物都显得格外清晰。这便是虎山长城所守护的家园——不喧嚣,不张扬,却生机勃勃,宁静致远。</p> <p class="ql-block">透过一段残墙望去,蓝天之下,绿树成荫,河流如镜,山峦起伏。古墙与自然在此达成和解,不再是隔绝的屏障,而是风景的一部分。长城不再只是“墙”,它成了大地的脊梁,撑起了这片土地的尊严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城的石阶上,山林在四周铺展,绿意盎然,天空澄澈如洗。一位游客扶着栏杆远眺,身影融入这苍茫之中。我亦停下脚步,感受山风拂面,耳边似乎传来战鼓与号角的余音。长城不是一道墙,而是一条流动的记忆之河,从西到东,从古至今,最终汇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倚靠在古老的砖墙前,手中扇子轻摇,证件牌在阳光下微微反光。她望着山谷,目光温柔而坚定。远处山峦起伏,河流如带,阳光洒在谷底,泛起粼粼波光。这墙,曾挡过多少风霜?而这景,又抚慰了多少旅人?我忽然觉得,长城的真正意义,不只是防御,更是连接——连接山河,连接人心,连接过去与现在。</p> <p class="ql-block">石阶继续向上,两侧是青苔覆盖的石墙与木质扶手,通向密林深处。阳光穿过树叶,在石阶上洒下斑驳光影,像一首无声的诗。我们走得很慢,不是因为疲惫,而是不愿惊扰这份宁静。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轻声问候那些曾在此守望的无名将士。</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又见一对老年夫妇在砖墙前合影,墙上绿藤缠绕,像为岁月披上了衣裳。他们笑得那样自然,胸前挂着的证件在风中轻轻摆动。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相视一笑的默契。或许,他们也曾年轻时约定要走遍祖国山河,如今终于站在这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完成了半生的期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