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秋季里熟睡了

郭建生

<p class="ql-block"> 妈妈在秋季里熟睡了</p><p class="ql-block"> 我再一次拜读我最崇拜的人------袁隆平老师的一篇散文《妈妈 稻子熟了》,豁然,打开了我心里的结,稻子熟了,秋的季节来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被一片金黄包裹了起来,不久,它还会挣脱一个冬季的寒冷,一定会在春天里站起来,蓬勃起来……。</p><p class="ql-block"> 十月金秋,一切都那么的红,又那么的黄;黄色只有在红色的点缀下,才会灿烂,会让人觉得生命饱满了,鲜艳了。妈妈恰逢在国庆节的正日子走了,算得上是在红色的氛围中离开了我,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走了?她没了?不!她仍然熟睡在这个季节里。</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年的春天,她嚷着要在自己的窗前空地儿播上几粒黏玉米种子,不知是天意,还是命里注定,几粒黏玉米种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头,拔出了节,由春至夏,由小到大,一路凯歌,好整齐,好争气的高棵条子,真的抽出了雄穗子,挂上了棒子。到了这个秋天,金黄的玉米棒铺在了妈妈的眼前。虽然,只有几穗玉米棒,妈妈仍像在春天播上几粒黏玉米种子一样的开心、满足。她也许想:“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不糊涂,不懒惰,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种春天,得秋季的真理。”但她也许没有想到,到了这个秋,是她把自己亲手劳作出的金黄玉米棒,丢在了没有了自己的烟火人间,丢在了让家人期盼又一个春天能见到您的希望。让妈妈更没有想到,这玉米棒的金黄,巧遇了《妈妈 稻子熟了》的金黄,同样的金黄,同样在红色的日子,妈妈在不同的秋季里熟睡了。她们只有两个盼望:盼,日子永远灿烂,盼,秋天永远金黄。这不就是一个灿烂的日子嘛,这不就是一个秋天的金黄嘛。是啊!她种上了自己,种上了灿烂,把一片的金黄留给了我们。同样也为自己编织一张熟睡的床。</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好快,妈妈却走得好慢。别了十几天,我心中的痛却被思念捻得很长很长。它像一根针线,东拉西扯地缝补着发生在妈妈身上的故事。也许,妈妈没了,才会使这根针线皮实起来,柔软起来,才不会断了线头。我想,这根针线一定会把我的脑筋根根地缝在一起,如同一页页的书,读起来动情,看起来方便,回味起来让人流连忘返。我沉思一会儿,对了!要以妈妈为原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该有多好,小说的标题瞬间冒了出来,《奶水》。有人会问为什么?从我妈妈的身上完全可以端倪出北方女人特有品性来;善良、淳朴、倔犟和带有一些痞性状的暴躁等特点。妈妈不同期的影像,如约而至一马勺地盘旋在我的脑海里,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轮番地占据着我的心窝;但我的心静不下来,悲痛占据着主流。情绪自然不会平和,这样写出的东西,会就这情绪,水了起来,不真起来。也就失去了我的本意,失忆了长篇小说《奶水》中奶水的寓意了。因此,待我的理智平常了,攒足一些大块时间,一定完成长篇小说《奶水》的写作计划,为妈妈在秋季里熟睡盖上一床厚厚的被子。</p><p class="ql-block"> 《奶水》中的奶水,称之为生命之水,繁衍之水。为了能地道真实地描绘出北方女性的文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北方群体女性的形象,让《奶水》真实起来,活泛起来。写作中,要以奶水为主线,跨越人情世故的偏见,弃用常规夸大赞美的写作习性,好像一提到母亲,世界就温暖了,大爱无疆了,世界就和平了,这种认知是偏颇狭隘的。因此,不要把母爱升华到一种精神文化层次上来,“母爱”其实是生命延续生命的天性,它不是“人”的专属,而是生命的一种本能。一定不要把母爱童话为伟大,让她们在人性的工况中活起来,真起来,也许要自私起来。这样才会还她一个真实的自己,让她能真正、安详地熟睡在金秋的季节里。</p><p class="ql-block"> 种自己,得自己。种太阳,得太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郭建生</p><p class="ql-block"> 2015年10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