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读后感

陳培宇

<p class="ql-block">作为老师,读《草房子》时,心里满是熟悉又温暖的感触。油麻地的孩子们,就像我身边那些鲜活的学生,让我更懂教育里“用心陪伴”这四个字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桑桑的调皮让我想起班里爱闯祸的孩子。他把蚊帐改渔网、用碗柜养鸽子,换作平时可能会批评他“胡闹”,但蒋一轮老师没有一刀切。这提醒我,孩子的“调皮”里藏着好奇心,与其生硬制止,不如顺着他们的想法引导,保护好那份难得的童真。</p> <p class="ql-block">杜小康的变化最让我揪心又欣慰。从家境优渥的小少爷到帮家里放鸭的苦孩子,他的脆弱和坚强,孩子们都看在眼里。桑乔校长悄悄帮他,同学们默默接纳他,这些无声的善意比讲多少大道理都管用。作为老师,不光要教知识,更要看见每个孩子的难处,用尊重和温暖帮他们撑起底气。</p> <p class="ql-block">还有细马、纸月这些孩子,各有各的小烦恼。油麻地的老师们没有刻意“改造”谁,只是陪着他们经历、成长。这让我明白,教育不是让所有孩子都长成一个样子,而是守护好他们的本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里慢慢变成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油麻地的画面还在眼前。其实好的教育不用复杂,只要真心待孩子,陪他们走过成长里的风风雨雨,就是最实在的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