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纵歌与泼水节

云端尔玛🐂

<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节在每年的元月十五日,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全州都会放假几天,很多人都会去纵歌欢庆数日。</p> <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节是上万人齐聚一个大广场,排成长队,踏着音乐节拍纵歌跳舞的盛会。场内,万人排起长“蛇”阵,蜿蜒曲折,首尾不相接,人们手握长刀纵来纵去,有时一纵就是几天几夜。景颇族的纵歌为何排成蜿蜒形似“蛇”阵的队形?传说景颇族的祖先是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后定居于德宏等地;后人为纪念祖先寻找宜居之地时一路迁徙的艰辛,便将祖先的迁徙路线化作舞蹈,每年在固定时间开展纪念活动,久而久之演化为如今的目瑙纵歌节。</p> <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节是万人同欢的节日,场面壮观。如今为带动旅游,除传统的目瑙纵歌节外,每逢“黄金周”,很多地方,尤其是景颇族聚居地,都会开展目瑙纵歌活动,比如德宏州的陇川县。只要“黄金周”去此地,都能在景颇族选出的“头人”带领下,与游客一同摆起“长蛇”阵,不停纵歌数日,只要体力允许,想纵多久就纵多久。</p><p class="ql-block"> “头人”在景颇语中叫“瑙双”,是纵歌的领舞者。无论队伍多长,他总在最前面。队伍有时是平行的两支,有时是单一一支,即便再长,相互间也不会受影响,有时两支队伍的纵歌者还会转身对跳。无论队伍多长,纵歌队伍总会跟着“瑙双”的路线循环前行。万人队伍围绕着“目瑙示栋”,踩着同一音乐鼓点,欢歌起舞。累了的人走出队伍歇歇,歇好后再加入,继续纵歌不停。</p> <p class="ql-block">  “目瑙示栋”是景颇族的祭祀柱,立于目瑙纵歌场中央,由六块长方形木牌组成。中间两棵为“剑”(雄桩),雕刻着太阳、祖先发祥地、螺旋舞谱图等图案;两侧为“刀”(雌桩),雕刻着月亮、鱼纹等符号,中间交叉部分象征阴阳和谐。其结构为四竖两横的木柱组合,形成三角支架,顶部常装饰飞禽、家畜等图腾元素。</p><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有个特别的特点:“不管几万人同纵,弯弯曲曲的纵歌队伍在‘头人’带领下,首尾始终不会相接,他总能找到合适路线带众人纵歌”。这就像历史上景颇族先辈从青藏高原向南迁徙,无论多窄的峡谷、多高的大山、多大的河流,总能找到迁徙路线,最终来到德宏和缅甸八莫一带定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的盛大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盛大节日,两者都是德宏州的重要节日,都相当于春节,区别主要在活动内容上。目瑙纵歌节在每年农历元月十五开始,多为三天;泼水节在每年阳历四月十二日左右开始,天数一般也是三天,民间常说“大泼三天,小泼七天”。无论持续几天,目瑙纵歌节以歌、舞为主,泼水节则以水和花为主。</p> <p class="ql-block">  泼水节前一天是采花日。不同村寨、乡镇、县(市)有不同的采花场,所采的花傣语叫“斑色花”,样子特别像板栗花,几乎一模一样,目前暂无对应的汉语名称。</p><p class="ql-block"> 采花地点主要在山里。早上,各支队伍先后到达采花场,确定各自的采花时间。采到中午,气温升高时,所有采花队伍会不约而同聚集起来,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食后,在采花场开始当天的泼水和嘎伴光舞(当地人又叫“嘎光”)。泼水如降雨,铓锣声如雷。</p> <p class="ql-block">  采花在山坡上,泼水和嘎光则在山下的空闲平地——采花后的泼水“广场”。有些地方的采花场没有平整的泼水广场,就会挖出一块。比如芒市的采花泼水广场,就是在三台山一处山脚下挖出来的,现在还全部用砖块砌平,采花后泼水更舒适。以前在乡下,采花泼水后,全身都会粘满稀泥,虽然好玩,但返程坐车很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  采好花、泼完水后,各支采花队伍会把“斑色花”装上车,拉到所在的县(市)、乡、村的泼水广场。到达后,先把花扎在泼水场的龙亭及周围,再扎在广场各个角落。扎完花,泼水节前一天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只需等待第二天盛大的泼水节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  泼水节开幕式的举行,标志着每年泼水节正式开始。除开幕式外,泼水还有一种特别仪式:传统泼水从龙亭开始,先浴龙亭的龙身,再全面展开;据传有的地方则是先浴佛,所有仪式结束后才开始泼水。</p><p class="ql-block"> 泼水节开幕式上会有很多歌舞节目,效果拉满,观众激情澎湃。观看节目时,观众渴望泼水的心情难以形容,常常没等宣布泼水开始,台下就已泼得“天昏地暗”。</p> <p class="ql-block">  泼水节开始当天,广场举行开幕式的同时,城里的大街小巷早已开启自由泼水模式,仿佛开幕式只是广场周边的事。往往广场还没开始泼水,去广场的路上就已被泼得全身湿透。这时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泼,想泼谁就泼谁,无论是哪里来的人,只要在街上逛,都能被泼。可以追着一个人泼,也可以泼完一个换一个;可以固定在一个地方泼,也可以像打游击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哪里泼得疯狂就往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  泼水工具也不受限制,水枪、水盆、装水的气球、喷雾器等都能用,有人还会用塑料管接水拉到街上泼,那已不叫“泼”,而叫“冲”。有时洒水车、消防车也会变身“泼水车”。</p><p class="ql-block"> 泼水十分疯狂,有人也把泼水节叫“泼水狂欢节”,用一个字形容是“狂”,两个字是“疯狂”,三个字是“太疯狂”,四个字是“特别疯狂”。但疯狂之下也倡导文明泼水,有些文明规范是千年传统约定俗成的,比如不泼老人、不泼襁褓中的婴幼儿,传统上也不泼头,只泼头以下,但疯狂时往往一盆水泼过来,顾不上这些规矩。</p> <p class="ql-block">  老人和小孩并非绝对不能泼,年纪过大或过小的就不宜泼,具体能否泼全靠临时判断。近几年流行“文泼”与“武泼”两个词:“文泼”是用手或“斑色花”沾上一点水,轻轻拍在老人和小孩肩上;“武泼”则不讲方式策略,要么一桶水从头倒下,要么用力泼过去,像用瓢浇花一样,把“泼”字具象化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随着泼水的疯狂,泼水方式也逐渐千奇百怪,最疯狂时甚至有人开着装载机,站在铲斗里举着工具泼水。为保障文明与安全,近几年泼水节前会出台文明规范,禁止危险泼水行为,比如不站在车斗内泼水、不使用装水的气球(装满水的气球砸人很疼,且难清理)、不使用洗车高压水枪(冲在身上又疼又难受,冲到眼睛或耳朵可能造成严重伤害)。</p> <p class="ql-block">  泼水虽疯狂,但也要兼顾体验感。经过不断规范,泼水节走过了从文明到“野蛮”、再从“野蛮”回归文明的过程,如今正处于“疯狂之下的文明泼水”状态,做到疯狂有度、文明有方。</p><p class="ql-block"> 采花一天、开幕式一天,之后城里还会有两天疯狂又文明的泼水活动,城里的泼水活动便就此结束。接下来,各个寨子会轮流举办泼水活动,这种活动更像请客拜年:各寨子互相邀请,也邀请熟悉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被邀请者会送上一定礼金表示祝贺。到了被邀请的寨子,开饭前都会开展泼水活动——进寨门有迎宾队伍的“文泼”,进寨后则有全寨人和所有客人的“武泼”,疯狂程度和城里前几天一样,人们往往要在全身湿透的状态下吃饭。</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过年,内地也叫“过新年”。据传泼水节是傣历中的傣族新年,时间一般为三至七天,在每年阳历四月中旬左右,这也印证了“大泼三天,小泼七天”的民间说法。如果加上采花那天,应该是八天,而采花这天很像内地新年的除夕,都是为过年做准备——内地大人准备年货,小孩放鞭炮自娱自乐;泼水节这天,大人主要在采花场泼水,城里、寨子里还没人泼水,泼水最多的是小朋友,随处可见他们扛着水枪互相泼洒,或笑着泼向路人。采花这天,既是大人们的准备日,也是小朋友提前享受节日欢乐、开启自由泼水节的日子,他们你追我赶,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傣族生活的地区很广,不同地区风俗略有差异,泼水方式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庆祝活动上。1996年起,我曾去缅甸木姐过过几次泼水节,那里也有很多舞台歌舞表演,但多由民间团体组织。最大的不同是,参与泼水的人无论相识与否,相遇后很快会组成“团队”,遇到来往的人或车辆,会先把“客人”围在中间唱歌跳舞,再泼上吉祥的水,有时甚至会拉开车门,往车内泼几盆水。几十年过去,不知当年去过的地方,泼水风俗又有了什么新变化?</p><p class="ql-block">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德昂族的传统节日。每到泼水节,每个城市的参与人数都在万人以上。万人泼水,是疯狂之下的和谐,很少发生不愉快的事。在文明风俗中,泼出的水是吉祥之水、祝福之水,给人泼水就是送上最好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备注:图片来源于百度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