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走进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由衷地感受到承潇湘灵韵之幽静,沐岳麓雨露之华章,散发着“学以致用,经邦济世”的学术氛围。看到展板介绍书院的前世今生: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初建岳麓书院,继任者李允则将藏书和祭祀引入书院,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的十大基本规则,奠定了千年生存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书院大门庭前,听着导游介绍书院的历史,她从北宋烽烟中走来,她七次被毁,七次重生,但始终围绕着“传道济民”的宗旨,一路苦难和辉煌交替赓续前行,每一块重新垒起的砖石都在宣告,中国传统文化永不消亡的力量!这座凝聚湖湘之光的书院,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熠熠闪烁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导游的介绍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到北宋的“靖康之耻”,1130年金兵围攻潭州8天,屠城掠夺,岳麓书院的讲堂、斋舍、藏书楼首次被烧毁,兵革灰烬,楼阁化为焦土,断壁残垣,经卷散作飞灰。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战火成了书院劫难,不仅是建筑上的损失,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次重大挫折。但书院建筑是骨骼,思想是血液,骨骼可被摧毁,只要血液能够重新汇聚,生命便可复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讲堂,看到“朱张会讲”的桌椅,仿佛看到前赴后继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重教尚文。湖南安抚使刘珙南宋1165年在原有规制上修复重建书院,并邀请来当时宰相张浚之子、著名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2年后的1167年开启了书院会讲之先河。在张栻的百年之后,南宋还未从灭金雪耻的兴奋中回过神来,1275年元军围攻潭州三个月,岳麓书院诸多学子登上潭州城楼,用血肉之躯的青春生命,抵御外敌,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第二次被毁的岳麓书院在硝烟烽火中弥漫了无限的悲壮,铸就刚毅不屈的血性,注解着慨然赴死的信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书院受到兵燹水火,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决定重建岳麓书院。当我看到“前礼殿,后讲堂,旁四斋,左贤祠,右百泉轩”的宋代规制,想到岳麓书院的兴废更迭,元廷出于政治、文化战略考量,展示对儒家文化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增强民众对政权的认同感,在历史上留下了“书院之盛,莫盛于元”的一段辉煌,阐释了元朝在军事上征服了大宋,而岳麓书院在文化中战胜了元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代至正末年(1368年)朝代更替,战乱频发,战火蔓延,书院难逃一劫,岳麓书院第三次在战火中被毁,房屋倾颓,学田被僧侣占据,失去学田经济支撑的书院,荒草重生。由于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书院废弃六十余年后,一个叫周辛甫的江西人,以个人之力自发捐修书院;在明代弘治初年,由陈钢、杨茂、王韬等众人筹资,重修的岳麓书院规模虽小于前代,却一直在扩建中,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我在展板上看到明朝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的描述:“过柳堤,是梅堤,穿过咏归桥,濯清池,走上三里,就是岳麓书院”,书院已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园林式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抬头仰望御书楼,此后的数百年间,这样“毁”与“建”的拉锯,竟成为书院命中注定的因果。明末,张献忠军队进攻长沙,书院在混战中被毁,山长吴道行在一片残垣中,绝食而亡;清初,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刻即毁;太平天国运动尊崇“上帝”的狂热,与书院的儒家水火不容,书院又一次卷入战火;最令人扼腕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战机悍然投下如雨炸弹,企图在精神上摧毁一个民族的抵抗力,书院建筑惨遭摧毁,珍贵典籍灰飞烟灭。这里每一颗古木,每一片砖瓦,都是无声讲述着书院脆弱与坚韧、毁灭与新生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年岳麓书院历经朝代更替,七次焚毁却又总在浴火中涅槃与重生,历久弥新,日益光大。七次重建陆续将主体建筑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轴线向前延伸至湘江,向后直达山巅,背靠巍巍岳麓山汲取山林之静气,面朝滔滔湘江水承接江流之灵动,天马、凤凰两山拱卫左右形成天然门户,再配以亭台牌坊,形成岳麓书院的恢宏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麓苍苍,湘水泱泱。漫步岳麓书院,纵观书院七毁七建,有以下感悟:一是书院在朝代更替的战火中自身难保,脆弱的思想上层建筑(书院)很容易化为焦土;二是各个朝代对书院采取抑制、鼓励、支持政策,对于非官学的书院有着不同的命运,如明朝基本采用鼓励官学、抑制书院政策,致使书院沉寂百年;而清朝初期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对书院采用抑制----鼓励----支持的政策变动,书院也呈现沉寂----初兴----兴盛的发展景象;三是书院的命运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抗日期间日寇飞机呼啸而来,书院被肆意轰炸,国将不国,书院何依?但岳麓书院每次在焚毁之后,迸发出惊天动地的修复重建力量,“建”的深意,远不是土木工程,而是民族精神,只要斯文不绝,书院不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年风雨,七毁七建,书声为何琅琅,弦歌为何不绝?回望岳麓书院,眼前的飞檐斗拱,参天古木,这里承载湖湘精神,从“朱张会讲”的开放包容,到“传道济民”的天下担当,从“经世致用”的心忧天下,到“惟楚有材”的自我勉励,凝聚着中华文脉不屈的脊梁!这座千年学府的七次重建,早已超越了书院本身,真正的永恒不在于毁灭,而在于在毁灭后拥有重新站立起来的勇气与信念,一种强大的“重建”能力,一种超越朝代更迭、战乱纷争的文化向心力,这便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航向灯塔,是汲取智慧力量的精神宝库,是古老文明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