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金惟纯先生《人生只有一件事》里这篇《生活需要“空”和“闲”》的文字时,恰好看到手机推送的假期攻略——“3天2晚玩转网红城市,打卡10个必去景点,这样玩才不亏”。</p><p class="ql-block">底下的评论里,有人认真规划路线,有人纠结“漏了哪个景点会浪费门票钱”,鲜少有人问“我真的想逛这些地方吗”。</p><p class="ql-block">这像极了先生笔下那个荒诞的逻辑:房子越贵,囤的东西越多“相对价格”越低;假期越贵,安排的活动越满越划算;学费越贵,孩子的学习时数越长越值。我们早已被“经济大脑”驯化,习惯用“因为花了钱,所以要填满,然后才不算亏”的三段论衡量生活。</p><p class="ql-block">这套看似理性的计算,却像一张细密的网,把日子织得密不透风,让我们在“怕浪费”“怕吃亏”的执念里,渐渐弄丢了生活本来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总在不自觉地陷入这种“计算惯性”。买了昂贵的健身卡,就强迫自己每天打卡,哪怕身体疲惫也不敢休息,心里想的是“不练够次数就是浪费钱”;报了高价的线上课程,就熬夜赶进度刷课时,哪怕内容没听进去也硬撑,念叨着“多学一点才对得起学费”;就连周末在家,也会对着手机琢磨“该做顿大餐还是去探店,闲着在家太浪费时间”。</p><p class="ql-block">可仔细想想,这些“划算”的计算,真的让生活变好了吗?为了“不浪费”健身卡硬撑,反而让身体劳损;为了“对得起”学费赶进度,反而没吸收到知识;为了“不浪费”周末勉强安排活动,反而比上班还累。我们把生活当成了需要精准核算的项目,却忘了日子不是商品,“填满”不等于“值得”,“空闲”也不是“浪费”。</p><p class="ql-block">现代社会总在推着我们往前跑,告诉我们“要充实”“要高效”“要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把“生产”和“消费”当成人生的头等大事,在“生产力”的竞争里不敢停歇,连“消费”都变得身不由己——别人买了新款电子产品,我们觉得“不买就落后了”;别人跟风报了热门兴趣班,我们觉得“不学就亏了”;别人的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觉得“不出去转转就输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成了精通计算的“经济达人”,却弄丢了会感受生活的“生命达人”。我们能算出每件事的“相对价格”,却算不出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能规划出最“划算”的日程表,却找不到让自己安心的片刻;能跟上所有流行的趋势,却忘了自己本来想走的路。</p> <p class="ql-block">就像金惟纯先生说的,这些三段论会自行生长、繁殖,结合商业目的变成流行趋势,让不顺从者成为“异类”,可我们却忘了,生活本不是活给别人看的。</p><p class="ql-block">其实生活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填满”,而是“留白”。就像书法里的飞白,不是笔断墨尽,而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像茶盏里的留白,不是茶水不够,而是留三分余地品茶香。日子也需要这样的空白——不用总想着“假期该做什么才划算”,偶尔坐在窗边发发呆,看看云卷云舒也挺好;不用纠结“房子该囤多少东西才值”,空一点的房间,能让阳光更自在地照进来;不用强迫自己“必须做成什么才不算白活”,能好好感受风的温度、粗茶淡饭的香气、老爸老妈的絮叨就已经很幸福。 </p><p class="ql-block">金惟纯先生说:“越贵的空间和假期,越值得留白。”那些被我们刻意空出来的时光,不是懈怠,而是给生活喘息的机会,给心灵沉淀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不再用“三段论”绑架自己,不再为了“划算”而奔波,才能真正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明白生活不是一场需要精准计算的交易,而是一段需要慢慢感受的旅程。</p><p class="ql-block">下次当你又想把日子塞满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在过自己的生活,还是在完成一场“划算”的表演?</p><p class="ql-block">毕竟人生只有一次,别让“计算”偷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空白”,那些空着的时光里,藏着生活最本真的美好!</p>